没有离开故乡的时候,故乡,是一幅铺在地上的画。 我在画中走来走去, 只看到天边遥远的云霞。远远地离开了故乡的时候,故乡,是一幅挂起来的画。一抬头,便能看见,每当月下,透过一层薄薄的纱。——杨牧@王小吏
对大多数人来说,语文课本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存在,就像那些五颜六色的弹珠和色彩斑斓的发条青蛙,只有80后的人才能一眼就认出来。那些课本里的一篇篇文章,也是独属于我们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作为一名80后,在我的小学生涯中,有一篇文章让我深深感动,这篇文章就是由新加坡的归侨陈慧瑛写的《梅花魂》。《梅花魂》由故乡梅花的开放引出了对挚爱梅花的外祖父的回忆,通过描写外祖父的几件日常之事,表现了这位老人对梅花的挚爱,也表达了身在异国的华侨眷恋故乡,眷恋祖国的家国情怀,借梅花点明了外祖父的爱国心。
今天我将从内容、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三个角度详细分析一下外祖父的乡愁,以及他对作者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而在最后一部分,我将基于《梅花魂》这篇文章,来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01内容分析:外祖父的三次落泪,是对祖国深藏的思念和对故土的眷恋陈慧瑛在谈到《梅花魂》的写作背景时曾说:“《梅花魂》是我家的真实生活写照,是海外儿女滴泪的心声。“正是这滴泪的心声,才让这篇看似平平无奇的文章借由含蓄的语句表达出了这世上最深沉的情感。
①外祖父的第一次落泪,是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共情,是海外飘零游子的辛酸
陈慧瑛在《梅花魂》开始时写道:
我出生在东南亚的星岛,从小和外祖父生活在一起。外祖父年轻时读了不少经、史、诗、词,又能书善画,在星岛文坛颇负盛名。我很小的时候,外祖父常常抱着我,坐在梨花木大交椅上,一遍又一遍地教我读唐诗宋词。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这时候,我会拍着手笑起来:“外公哭了!外公哭了!”老人总是摇摇头,长长地叹一口气,说:“莺儿,你还小呢,不懂!”
在我看来,中华诗词写了几千年,诗词也写了几千年,在这几千年的诗词里,写作技巧在不断的推陈出新,但那个最令人深刻的主题,最亘古不变的主题仍旧是思乡。中国人与其他人最不同的一点,就是他们近乎执念的故乡情结。
就像陈慧瑛的外祖父洪镜湖先生,这个20世纪四五十年代新加坡著名的富商、爱国华侨,虽然家财万贯,最念念不忘的,却仍旧是祖国的故土。他在外孙女回忆中的第一次落泪,落在了诗词里。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为什么我们总是有家难归呢?外祖父在一遍又一遍教小外孙女学习诗词的时候,也是他在诗词里寻找慰藉的时候。他飘零海外,与千百年来无法返回故乡的游子们一样,在他们的诗词里寻找属于自己的慰藉,感受着共同的辛酸,彼此共情,忍不住流下思念的眼泪。
②外祖父的第二次落泪,是想归国而不能的委屈和遗憾
当陈慧瑛突然得知自己可以跟着妈妈回到祖国的时候,她是欢呼雀跃的,当她的家人都热爱着自己的祖国时,小小的她当然也毫无疑问的爱着那片土地。
雀跃过后,她又马上想起了外祖父,她亲爱的外祖父,于是她便问妈妈:“外公走吗?”
妈妈回答她: “外公年纪太大了......”
当小小的陈慧瑛跑进外祖父的书房时,老人正躺在藤沙发上。当她请求“外公,您也回祖国去吧!”时,这位年迈的老人竟像小孩一样,“呜呜呜”地哭了起来……
这是整篇文章中,外祖父的第二次落泪。这一次的落泪,是为着自己已然年迈不争气的身体,是能够回到故土却偏偏要错失的遗憾。
犹记得当时读到这里时,我是不解的。在一个孩童的眼睛里,世界是简单的。既然那么想回祖国,为什么机会来了,却又放弃呢?直到长大后再读《梅花魂》,我才惊觉,小孩子可以随心所欲,想到就做,成年人却往往需要做各种各样艰难的选择和权衡。我拿起刀,无法抱你,放下刀,却又无法保护你。
就像想归国而不能的外祖父,割舍挚爱,心里天翻地覆,唯一能做的事,却也仅仅只有大哭一场。只有那些眼泪知道流的人有多么委屈和遗憾。
③外祖父的第三次落泪,是与家人分别的伤感和对外孙女的殷殷期盼
回国的那一天正是元旦,虽然热带是无所谓隆冬的,但腊月天气,也毕竟凉飕飕的。外祖父把我们送到码头。赤道吹来的风撩乱了老人平日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
船快开了,妈妈只好狠下心来,拉着我登上大客轮。想不到泪眼蒙眬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块手绢,—色雪白的细亚麻布上绣着血色的梅花。
这是外祖父的第三次落泪。这一次的泪,落在了分别的时刻。从此,这位年迈的老人,不但要在余生思念故土,还要惦念回到故土却与自己隔海不能见的家人。
在我看来,外祖父的三次落泪,落在诗词,落在遗憾,落在分别。当我们读这篇文章,从作者幼时的回忆中体味这位思乡的老人时,那看起来轻描淡写的眼泪,却在心里砸下沉甸甸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