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是“四书”之首,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是儒家思想中的经典篇目。
“人文清华”典读中国精读活动已全面开启,7月11日至7月17日,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陈来教授将带领大家精读《大学》,学习感悟古人的“大学”之道。
课程简介
《大学》何以成为四书之首?《大学》究竟是教人修身还是教人为政?对《大学》的主题和问题意识的理解在历史上经历了几种改变?在当代如何读《大学》?以“忠恕”为中心,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儒家伦理、重视修身的“慎独”和鼓励发扬美好品德的“明德”这些概念为何对当代人更重要?通过讲解,帮助大家了解儒学绵延数千年的生命力和当代性。
上课时间
7月11日 《大学》导读精剪版及精读第一讲
7月13日 《大学》精读第二讲
7月15日 《大学》精读第三讲
观看渠道
在新华网、央视频、抖音、今日头条、b站、百度视频、腾讯视频、爱奇艺搜索“典读中国”或者“人文清华”,即可观看。
《大学》:儒学启蒙第一篇
《大学》本是《礼记》第42篇,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文章,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作品。
南宋时期,理学家朱熹首次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汇集起来,合称“四书”。朱熹说:“学问须以《大学》为先,次《论语》,次《孟子》、次《中庸》。”“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官方指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以修身为核心,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同时指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修身的主要方法。强调在修身养性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内省,而且还要同外物相接,穷究物理而获得知识,培养道德品性,完善人格。
当然,《大学》强调修身的目的在于引导人们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志向,说明了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作为国学经典,《大学》提出的“以德为本”的修身思想和以人为本的政治理念直到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对做人、处事、治国等都有深刻的启迪性。
嘉宾简介
陈来,男,1952年生,当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师从张岱年先生、冯友兰先生。2012年6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2018年1月,入选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
陈来教授现担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全国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中国孔子基金会理事长、中华朱子学会会长、冯友兰研究会会长等多项职务,也是多所高校的兼任教授、讲座教授。
陈来教授的学术领域为中国哲学史,主要研究方向为儒家哲学、宋元明清理学和现代儒家哲学,他的研究成果代表了目前本领域的领先水平。
陈来教授著作等身,目前已出版《陈来儒学思想录》、《东亚儒学九论》、《宋明儒学论》等四十多部著作,发表了四百多篇学术论文,学术研究成果丰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