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教材重点整理

首页 > 教育培训 > 作者:YD1662023-08-01 20:31:27

07 信息压力

所谓信息压力,指的是一般人在通常情况下会认为多数人ᨀ供的信息,其正确性概率要大于少数人,基于这种信念,个人对多数意见会持较信任的态度。

传播学教材重点整理,(9)

08流言流通量公式

对此,奥尔波特首先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流言流通量公式,他认为,在一个社会中,“流言的流通量,与问题的重要性(importance)和涉及该问题的证据暧昧性(ambiguity)之乘积成正比”。

这句话改写成公式即:R=I×A(流言流通量=问题的重要性×证据的暧昧性)

奥尔波特的这个公式指出了流言发生的两个特点:

第一,流言通常是围绕人们关心的问题、涉及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发生的;

第二,来自正式渠道的有证据的信息(如大众传播媒介的报道、权威部门的信息发布等)不足、状况的暧昧性、不确定性增加,会推动人们去通过流言渠道寻求信息。

涉及的问题越重要,真相越是含糊不清,流言传播活跃的几率越大。

在后来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上述两个变量还不足以更精准地阐释流言传播的条件,又对该公式做了进一步的修正。

目前考察流言的发生与传播通常采用下述公式:R=I×A×U(流言流通量=与问题的关联度×社会成员的不安感×环境的不确定性)

“关联度”指的是社会成员与流言信息所涉及问题的关联程度,人们与该问题关系越密切,越有卷入流言传播的可能,而且在通常情况下,流言是从关系最密切的群体中滋生和蔓延开来的。“不安感”强调的是流言发生和传播的心理条件,其中包含对事件未来发展的解释或忧惧。“不确定性”既是指环境的不稳定状态,也是指由权威信息渠道不畅通或公信力缺失所导致的信息紊乱。

总之,流言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条件、心理条件和信息传播条件下发生和蔓延的,治理流言的根本,在于消除这些流言所产生的各种条件。

传播学教材重点整理,(10)

09 信息环境的环境化

较早指出了“信息环境的环境化”趋势的传播学者是日本的藤竹晓。

1968 年,他在李普曼的观点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拟态环境的环境化”问题。

他指出,许许多多的“拟态事件”,包括语言、观念、价值、生活或行为方式等,最初并不见得有代表性或普遍性,但一旦进入了大众传播渠道,很快就会演化为社会流行现象,变成随处可见的社会现实。

藤竹晓认为,大众传播虽然ᨀ示的是“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之间有很大的距离,但由于人们是根据媒介提供的信息来认识环境和采取环境适应行动的,这些行动作用于现实环境,便使得现实环境越来越带有了“拟态环境”的特点,以至于现代人已经很难在两者之间做出明确的区分

传播学教材重点整理,(11)

10 技术发展的“4C”趋势

关于媒介技术及其未来发展,美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参与者,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鲁塞尔·纽曼在 1991 年预言了它的“4C”趋势。

这 4 个“C”是:

(1)control——社会成员对传播过程的参与和控制程度越来越高;

(2)convergence——单一媒体越来越融合成多功能媒体;

(3)convenience——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方便地接触和使用传播媒介;

(4)cost——媒介接触和使用的经济成本越来越低廉。

20 年的媒介技术发展历程正在证实纽曼的预言。的确,上述四个方面,既是媒介技术发展的社会需求,也是它不断创新的内在动力。

传播学教材重点整理,(12)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