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开始出现科学的国际化。现在我们讲世界一流大学,其标志之一就是大学应是国际化的,有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和教师。17世纪的世界一流大学帕多瓦大学就是这样的,哥白尼(波 兰),维萨里(比利时)、伽利略(意大利)、哈维(英国)等著名学者都在这个大学讲学。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学应该有世界各国的一流学者来教学,而不是偶尔来做个讲座而已。帕多瓦大学对于现代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后来还有很多著名学者在这里工作、学习过。伽利略在这里讲学时,哈维、桑克托瑞斯 (Sanctorius,1561-1636)还是学生,就是在听了他的课后,才开始应用物理学的方法来研究人体,创造新的知识。
17世纪医学发展的最重要标志是生理学的发展,它开始摆脱体液论,用物理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如桑克托瑞斯为了研究人体的新陈代谢, 在自己设计的称量椅中观察进餐前后、睡时或醒时、活动时与休息时、情绪安静和激动时体重和体温的变化,这项试验他一直进行了三十年。他发现了人体新陈代谢的各种变化人体的隐性失水等现象。他把对人体功能定量研究的结果整理出版,即著名的《医学统计方法》 (Ars de statica medicina),书中收集了体温、脉搏等数据。温度计在这个时期成为研究自然的基本工具。桑克托瑞斯设计了体温计,来观察人体温度的变化及其生理意义。
生理学建立的标志是血液循环的发现。恩格斯说,血液循环 的发现使得生理学成为一门科学。血液历来被人们看成一种神秘的物质,失血会危及生命。然而,在哈维之前,人们对于血液的 认识依然限于盖仑的血液运行模式。这个模式认为人体有三种灵魂-自然灵、生命灵、动物灵,分别位于肝脏、心脏、大脑。在古代,关于血液的产生,西方的说法与中医差不多。中医认为人体摄入水谷精华之后,在胃里进行消化,再到肾,通过命门之火将水谷精华变成血,升腾到肝脏。
中医里面讲肾生血,“肾主骨生血,其华在发”,肾虚的话,面色巷白。按照现代生理学观点,肾确实生血,肾脏里面产生红细胞生成因子,肾不好的话,造血机能受到影响。中医认为肝藏血,在盖仑的生理学体系里肝脏也是血液生成的器官,因为肝脏有丰 富的血窦,打开肝脏就能看到流出的血液。所以古人,不只中国人认为肝脏藏血,西方人也这样认为。为什么血会跑到肝脏里去?中西方都搞不清楚。中医里面也有解剖,也有一些解剖知识,也看到了这一情况,只不过因为当时不可能进行严格细致地观察没看清楚而已。西方当时也是这样的,认为摄入营养以后,在肝内生成自然灵,然后,按照盖仑的理论,往上输送, 通过肺呼吸来获得动力。在哈维以后,才知道动脉和静脉。
西方早期讲气道和血道,动脉是气道,静脉才是血道。为什么动脉里会有血出来呢?是因为气先跑了,气是推动血液的,血顺着流出来了。这也能够自圆其说,他们当时就是这样一种解释。 自然灵在心脏加热以后,成为生命灵,再上升到大脑,成为动物灵,这是人和植物不一样的地方。盖仑的这种解释符合基督教三位一体的观点,与神学理论扣得上,所以一千多年经久不衰。直到哈维,才将血液的运行变化弄清楚了。
哈维在 1628年 出版的《动物心脏与血液运动的解剖学实验》 (Exercitatio Anan- tomica De Motu Cordis er Sangvinis in Animali, 后来简称为 《心血运动论》) 中提出了血液循环的理论,指出全身的血液是由心 脏以类似泵的作用而推动、通过血管系统进行循环的。这个理论使生理学摆脱了思维推理的假说,进入到实验研究的阶段,开辟了人类认识人体构造和机能的新纪元。
哈维对血液循环的发现是建立在前人解剖学研究基础上的。在哈维发现血液循环之前,维萨里已否定左右心室有微孔相通。而在盖仑血液运行的理论里,心室间有微孔相通,通过这些微孔,自然灵和空气结合形成生命灵。但是解剖学没发现小孔,这样就解释不通了。另一项重要的发现是哈维的老师法布里修(H.Fabricius, 1537--1619)观察到大静脉管里有静脉瓣。静脉瓣有什么用呢?法布里修用盖仑的观点解释,认为心脏搏出去的血就像潮汐一样一涨一落,静脉瓣的存在是为了使血液更充分地保持在血管里面,供应营养。
哈维在伽利略的影响下,用物理学实验的方法来研究血液. 他通过测量心脏的容积,计算心脏每搏可以打出去大致2英两血, 一分钟70 次心跳,就有140 英两,按照盖仑的潮汐理论,心脏一小时打出去的血量是 540磅,将近普通人体重的两倍多, 所以血液不可能像潮汐一样打出去就不回来了。基于这个结果,哈维考虑血液应是循环使用的,由此他设计了一个实验:先束臂防止静脉回血,近心端一放,管壁还是塌陷的,放掉远心端则充血,这样证明了静脉流动的方向性。哈维发现了血液循环,并通过实验证明了血液的单向流动,但是动脉血是怎样变成静脉血的呢?通路在什么地方?
哈维并没有看到,因为这需要一个工具——显微镜。这项工作是由哈维之后的一个科学家马尔比基 (M. Malpighi, 1628—1694)完成的。1660年 他在显微镜下发现了毛细血管,看到了血液从动脉流到小动脉。到毛细血管动脉端,再到毛细血管静脉端,确定了动静脉的连接, 补上了哈维在大体解剖上的缺口。这一时期,人们利用显微镜做过大量观察,有了许多发现:如雷文虎克 (A. Leeuwenhoek, 1632- 1723) 观察到了小鱼透明尾巴中的血细胞,马尔比基还发现了肾小体,早期叫作马尔比基小体,英国科学家胡克 (Hooke, 1635- 1703) 观察到了细胞结构。
物理学、化学的发展,促使医生们用物理、化学的观点来解释人体的功能,出现了新的医学流派。如医物理学派 (latrophys- jics) 试图用机械力学的原理来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代表人之一是意大利医生巴利维(Giorgio Baglivi,1668-1707),他把人体的器官比喻为不同的机械装置-牙齿如剪刀,胃如烧瓶,血管是管道,胸为风箱等, 以此解释器官的功能。而医化学派 (latrochemie),则用化学的原理来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主要是依据亚里士多德 的四元素和炼金术的三要素说。他们用唾液、胰液、胆汁、血 液等体液研究来解释人体中的各种现象,主要关注的是体内的酸碱平衡问题。先看是酸过多,还是碱过多,然后来作相 应的治疗和处理。
英国医化学派的代表人物威利斯 (T. willis.1621--1675) 通过尿液研究发现了糖尿病。不过,无论是机械论还是化学论观点,用来解释生命现象总有一些地方不能完善,比如人是怎么思考的, 情绪是怎么变化的,还有生殖生长发育等,简单地用物理化学过程都没法解释。于是, 些学者认为人体还应该存在活 力、灵气、特殊的生命力,这样才能解释许多生命现象,这些人被称为活力论 (animism) 派。
虽然这个时期的医学理论各式各样,但临床上几乎没有太大的变化。医生诊病以诊脉、验尿为依据,治疗以草药、软弯、通便、发汗和放血疗法为主。血液循环发现后,除了放血,有医生开始尝试输血治疗。他们将狗、羊的血输给人,在当时用银管一头直接插到狗的动脉另一头插到人的静脉里。这时候只知道动脉血都是红的,静脉血是暗色的,人血、鸡血、马血都是一样的。需要输血的人通常都是得了重病要死的,偶尔有人活下来,输血疗法时髦了一段时间但大多数人因输血而丧生了,于是很多国家,如英国、法国,开始立法禁止输血。
这个禁令一直持续到 20 世纪,在1901年发现了血液的 ABO 血型,人们才知道为什么不同血型的血会造成凝集。
关注公众号:医往科技
医学里面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特别是对于重症病人,只要胆子够大,号称自己能治,就能治。治十个病人,治好一两个就声名远扬了。因为这十个人,大家本来觉得就是要死的,现在好了一个,他们就会觉得你会起死回生之术。所以现在还有各种广告号称自己能治癌症、乙肝等,其实和当时的放血疗法差不多,偶尔碰巧而已,并不是他们本身的治疗效果。一般的老百姓搞不清楚医疗后果和治疗的关系,有时医生也分不清。有些疾病虽然治愈了,其实也搞不清楚是怎么很好的。在临床上,诊断、治疗等都弄得非常清楚的病是比较少见的,大多数病是用试错的方法来治疗的。所以,直至现在,在临床医学上,经验的成分依然占有重要的地位。
这个时期,医学开始干预妇女分娩这个环节,也就是产科的建立。妇女分娩原来都是助产士、产婆在中国产婆也称稳婆—的任务,不是医生*活,而且医生也没有什么好的手段。17世纪中期,钱伯伦家族发明了产钳,产钳主要是在难产时用的,分娩时,若胎儿产出困难,可把产钳伸入产道夹住胎儿的头,拉出来,起到辅助分娩的作用。法国巴黎的外科医生莫里修(F Mauriceau, 1637-1709)手1668年出版了孕产妇疾病)(Les Maladies des Femmes Craseser accoucbes),该书为近代产科学的奠基之作,出版后被译为英、德。荷、意等多种文字,在产科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