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复习巩固先学习的内容。
三、如何提高孩子的记忆力?想要提高孩子的记忆力,就要知道什么是“系列位置效应”。
1.系列位置效应
这个词是由赫尔曼·艾宾浩斯首次提出来的。艾宾浩斯一生致力于有关记忆的实验心理学研究,并在1885年出版了《关于记忆》一书。系列位置效应(Serial-position effect)是一种记忆现象 :在列举项目时,排在最前面与最后面的元素,要比排在中间的更容易让人记住。这种现象就叫作“系列位置效应”。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材料的中间部分受到了前面内容和后面内容的干扰,即同时受到了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而材料的开头部分只受到倒摄抑制,结尾部分只受到前摄抑制。
家长会发现,在孩子背诵的时候,都是从前面开始背的,这样不会受到后面的干扰。因此,前面的内容能背出来。中间这部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既会受到前面的干扰又会受到课文末尾的影响。
由此看来,记不住要记忆的内容,并不是因为孩子记忆力差,也不是因为他没有用心去记忆,而是因为材料对他记忆的干扰太大,导致他的记忆效果变差。
如果孩子不懂得这个道理,只是一味地死背,就要花上很多时间,而且记忆效果也并不好。孩子会感到沮丧,对自己的记忆力也会失去信心。
在了解了“系列位置效应”后,我们就破解了这个密码,并能找到一些方法了。运用一些记忆的方法,可以帮助孩子提高记忆力。

孩子在背课文。
2.记忆方法
【1】解除干扰,快速记忆
孩子所学的这些知识就象是一群孩子一样,中间这部分“调皮的孩子”会被前面的和后面的孩子‘摄制’,导致记忆效果丢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父母可以教孩子这样做:
在孩子背诵课文的时候,先让孩子背出课文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因为前后两段的材料是很不相似的,因此受到的干扰最小。然后让孩子背第二段,最后再完整的背诵。
孩子在背诵的时候,每背完一段可以休息5分钟再继续背。
【2】重视每节课的开头和结尾。
为了防止“系列位置效应”,老师在上了课时会把重要的内容放在一课堂的开始和结尾。在每堂课的前半部分,孩子的注意力是高度集中的,要能够抓住这个重要的接受知识的高效期。家长要告诉孩子一定要跟着老师的节奏来学习。
在下课前,老师一般都会总结当堂课所讲的重点内容,并点出知识的难点,需要孩子回家认真复习。如果所学的知识巩固程度高,或者是后面的学习变得容易了,那么倒摄抑制的影响就变小了。

孩子在认真的上课。
【3】利用好“睡前醒后”时间“睡前醒后”这段时间。
大脑面临的是即将到来的休整和休整后的高效记忆时间。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在入睡之前,我们不会受到倒摄抑制的影响,早上醒来后,不会受到前摄抑制的干扰,所以,要充分利用这两个时间段进行背诵、记忆。
很多孩子在上床睡觉前,都会要求妈妈给他讲故事。而睡前也是记忆力较好的一个时间段,孩子也没有什么压力,都是呈放松状态。因此,他们通常都能够记住睡前故事和睡前的事情。
常言道:一日之计在于晨。早上醒来后,因为大脑得到了充足的休息,这时是精力最充沛的时刻。记忆力自然也非常好。现在很多人在进行各种学习,其中有一项学习活动就是进行早起打卡的活动。目的就是趁着早上的大好时光来学习。
因此,孩子在晚上不要学习的太晚,以免第二天起不来。如果作业没写完,或者是课文没有背出来,可以利用第二天早上的时间来学习,这样学习效果会更好。

孩子在早上喝牛奶的时候学习。
3.给记忆内容换换次序。
很多孩子在背书时,都是从前往后背,不会去打乱顺序。孩子们偶尔可以把文章段落的次序打乱一下,这样能够克服由系列位置效应引起的知识之间的记忆干扰。
在按顺序从前往后背之后,适当地从中间开始背、从后面往前背等,都可以。无论是背课文,还是背其他的科目,这样可以减少不同内容带来的干扰。
如小学六年级的课文《山中访友》,是一篇必背课文。要把文中第三段、第四段和第五段都背出来。这三段的内容为:
第三段: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
第四段: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第五段: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如果按从前到后的顺序背,第四段在中间,受系列位置效应的影响,孩子会容易受干扰。因此,孩子可以从第四段开始背。然后再背第三段和第五段,或者背完第五段后再来背第三段。
顺序为:第四段—第三段—第五段
把要背的内容交换次序,这样就不会受到系列位置带来的干扰了。最后,再按正确的顺序完整的背一遍。
另外,如果有A、B两个科目的内容要记忆,可以把A科记住后,再记忆B科,都记住后,回过头来再记忆A科,然后再记忆B科。这样,能克服不同科目之间的抑制,促进对知识的记忆。
如果语文课文背完了,就背英语。背完英语后再来背语文,最后再回过头来背一遍语文。科目间要交替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