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苗艺伟
曾经的保险行业“顶流”惠民保在进入第三年之际,正面临着投保人数逐渐分化和参与方优化整合的局面。
近日,“北京京惠保” 公众号发布公告称,“北京京惠保”保障将于11月30日到期并停售,历史保单的后续服务仍将由“北京京惠保”公众号提供。至此,北京原有的三个惠民保产品将仅剩“北京普惠健康保”,其会在11月1日进入第二年运营期。
据界面新闻记者不完全统计,除了北京之外,在中国多个城市,都存在一个城市多款惠民保的情况。那么,这种“一城多保”模式遇到哪些问题?“顶流”惠民保产品可持续运营面临哪些挑战?
北京仅剩一款惠民保
公开信息显示, “北京京惠保”是北京人寿、安盛天平保险公司共同推出的一款面向北京市医保参保人群的惠民保产品,该产品自2020年10月首次推出,首年投保人群超过150万人;2021年,第二年运营增加保障责任的前提下,依然保持了79元的低价,年内投保人数虽然超过百万,但相比首年依然降低不少。截至今年10月宣布停售,该产品的完整运营承保周期仅持续了两年。
作为一线城市标志性的惠民保项目,“京惠保”并未公开赔付数据,界面新闻记者查询发现,在2021年、2022年上半年,北京人寿披露的个人短期健康险赔付率分别为:76%、 81%。
此次,在“北京京惠保”宣布将停止运营之后,作为该产品的承保公司之一 ,北京人寿加入“北京普惠健康保”共保体,2023年版的 “北京普惠健康保” 将于11月1日上线。
据悉,“北京普惠健康保”是由中国人保财险、中国人寿、泰康保险、太平洋保险、中国平安五家中国保险巨头联合承保,资金、技术实力更加雄厚。
除了上述两款北京惠民保产品之外,北京的第一款惠民保产品 —— “北京城惠保”则是由360保险经纪为主推出,其中一起参与的包括泰康在线、国寿财险、众安在线、中华财险、众惠相互、永诚财险、大家养老7家保险公司。但该款产品因360数科旗下保险条线2021年裁员等原因,仅运营一年。
“一城多保”模式能否持续?
据界面新闻记者不完全统计,在中国多个城市,都存在一个城市多款产品竞争的情况。例如,浙江杭州、宁波、福建福州、天津等多地曾先后推出了两款甚至更多的惠民保产品。
“新一线城市” 杭州曾经推出了三款惠民保产品,包括由阳光财险、众安等中型险企联合推出的“杭州民惠保”、平安健康险推出的“杭州市民保”,以及由中国人寿、中国平安等多家大型险企联合承保的“西湖益联保”。
但这三款产品中,“杭州民惠保”、“杭州市民保”由于缺乏政府部门的背书,参保人数在2020年均未突破百万,“西湖益联保”获得了当地医保部门支持,参保人数突破470万人,三个产品投保数量已经出现了明显分化。中小型险企在惠民保项目比拼中,依然无法与大型险企联合体比拼。
同样,在拥有超过700万人口的宁波,也曾经有三款产品同台比拼:由平安财险、因数健康等承保的“甬惠保”,太保、国寿等联合承保的“市民保”,以及由腾讯微保牵头、泰康养老等承保的“工惠保”。
具体来看,这三款产品中的发起方既有非保险业第三方公司,又有多家保险公司联合体,还有微保这样的流量型保险代理公司;同时,这三款产品分别背靠的政府部门也不尽相同,包括了地方医保局、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当地工会等。
2021年10月,浙江省设置了“浙里医保”的统一惠民保品牌标识,把惠民保这一原先由商业保险机构发起的普惠产品,升级为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重大改革项目,并由地方政府主动纳入政绩考核加以推进。
当年,在宁波医保局、宁波金融监管局、宁波银保监局联合指导下,联合十家保险公司,将原先的“宁波市民保”和“甬惠保”在首年保障期结束后升级合并为“天一甬宁保”,由10家保险公司联合承保,当年参保人数为192万人,参保率超25%。
从激烈竞争到寻求规范可持续
回顾“惠民保”诞生以来这三年,在2020年一波井喷式增长和激烈竞争下,2021年年中以后,在市场和政府力量共同作用下,惠民保正在寻求规范和可持续发展。
界面新闻记者发现,除主承保方逐渐向头部保险公司集中整合、单个城市惠民保数量减少外,今年6月,中再寿险与镁信健康联合发布的研究报告也显示,中国惠民保市场逐渐走向规范化,形成的“政府 保险公司 第三方服务公司”共同参与的发展模式逐渐成熟,政府对惠民保的参与和支持力度明显提升,政府的参与和支持是惠民保良性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持。
上述《中国惠民保业务发展与展望系列研究报告—2022 年惠民保可持续发展趋势洞察》研究报告还显示,截至2021年底,惠民保席卷1.4亿国人,保费总收入突破140亿元,已有27个省份推出了200余款“惠民保”产品。
报告指出,未来,惠民保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实现“筹资可持续”和“支付可持续”。其中筹资可持续即持续保持足够大的参保量,支付可持续即在基金管理上能实现有效控费,惠民保需要解决尽可能提高参保和续保,从而维持高参保率;而在支付端,惠民保需要解决基金应该支付什么,支付多少和怎么支付三个问题,其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则精准控费、成本测算、风险管控等,对国家医保与商业保险数据打通提出了更迫切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