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弹幕,大家第一时间都会想到B站。
弹幕逐渐成为大家内容消费过程中的一部分,大家也开始习以为常,甚至觉得理所当然起来。而习以为常的背后往往存在着深刻的逻辑,多思考并尝试从更多维度思考,对于提升深度思考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
这篇文章将从用户价值、产品定位、业务逻辑三个视角来分析弹幕功能背后的逻辑,并结合内容行业中的具体案例,探讨弹幕功能设计的适用场景。如果你想知道如何多维度分析产品功能,请一定要看下去~
一、弹幕功能是什么根据百度百科的定义,弹幕指的是在网络上观看视频时弹出的评论性字幕,源自日本弹幕视频分享网站(niconico动画)。
从功能角度来说,弹幕是一种基于原创内容的二次创作或者说衍生创作,属于微创作的一种,也属于一种可消费的二次UGC内容,门槛低,每个人都可以很轻松地进行输出。
在视频互动形式中,除了弹幕,还有经典的点赞、收藏和评论,其中点赞和收藏都是一次性用户操作行为,而评论则会沉淀用户生产的内容,拓展丰富的内容互动形式,和弹幕具有一定相似性。
只不过弹幕是在观看内容过程中的表达与消费,而评论一般来说,是在观看结束后对于整体内容的表达与消费,当然也可以边看边评论,但由于评论区往往会遮盖视频内容,评论场景和内容观看场景并不连贯。拿阅读一本书来举例子,弹幕是在阅读过程中碎片观点和想法的摘录,而评论则是章节和整本书的读后感。
下面从发布、观看、互动三个角度具体对比一下两者。
1. 弹幕的发布门槛更低
弹幕更具有沉浸感,更容易触发:偶然闪过的灵感可以得到实时表达,评论更多是在观看后,评论这个功能的触发往往并不是在观看视频这个界面,需要退出后才能看到,它并不是和播放视频同步的一种行为。
弹幕内容表达成本更低:我们可以经常在弹幕中发现“哈哈哈哈”“xswl”“破防了”“爷青回” 这类其实并没有太多信息量的表达,而写评论需要一定的总结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的,同时在看完视频后,对于视频内容情绪状态和沉浸程度都会被弱化,表达的意愿也会随之降低。
2. 弹幕内容更具有针对性
弹幕是有时间定位的,具备同步性,也能够定位到内容细节点。看一部长剧集的时候,你知道是针对这段剧情、这个片段的一个表达输出,对于内容的讨论更加聚焦、更碎片化。
而评论则更多是对这部作品的讨论和评价,维度更丰富,也更具有拓展性,评论中可以再叠加评论,有可能促成对某个话题的讨论。
3. 弹幕互动更具备实时参与感
弹幕中常见的互动方式诸如:创作者引导观众把喜欢打在公屏上、看恐怖片出现恐怖场景会有弹幕护体等等,虽然不同观众的观看时间上并不同步,但是每个观众在消费内容时都会被带入到这个互动空间里,同时弹幕自带匿名属性,发布更随性,而创作者在录制内容时也能提前感受到互动氛围。
当然,评论区虽然存在信息过期的问题,看到的评论很可能是一年前发布的,但也可以拓展互动形式,比如一些观众会充当课代表总结视频内容,为其他观看者引路,比如作者会在评论区发布视频中提到的商品链接,比如在剧集类视频中演员会空降评论区与观众打招呼,这些内容可以形成小规模的互动空间,并会独立于视频内容不断沉淀下来,方便后续查阅、拓展,甚至发展社区关系。
其实,弹幕和评论在用户价值上具有一定的重合度,比如都可以降低用户的表达成本,但还是会有细微的不同,在考虑弹幕设计的时候,可以想想,在什么场景下评论无法替代掉弹幕:
- 对针对性、实时性地回复要求高,比如视频内容较长,内容主题丰富,需要眼睛盯着屏幕等;
- 需要在一级页面展示更丰富的信息,比如说,对于中视频来说,可能一眼无法判断内容的价值,如果这时候飘过一行弹幕在概述视频内容,并且表达了赞许,你是不是会更愿意留下来呢;
- 产品是否更注重通过内容带来社区中人与人关系的沉淀,如果是,弹幕不如能形成主题的评论适合。
一个功能设计之所以会出现,甚至成为行业通用设计,必然具备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那我们分别从用户价值、产品定位和业务逻辑三个角度来看看:
1. 用户价值
对于发弹幕的观众:用于低成本表达情绪、观点、想法,提升参与感和在场感,从而产生对于内容更深度的互动感和参与感,满足用户情感表达,建立社交关联的陪伴需求。
对于观弹幕的观众:获得对于内容本身更多元的视角、信息,收获观点碰撞和情绪认同的满足感。
对于某个观点、特征、喜好,大家都会想知道别人是怎么想的、别人喜欢什么,有没有和自己一样的,本质上是一种追寻认同和陪伴的需求,感受到“我并不孤单”。思维比较开放的人,还会很好奇,还可以有什么角度,会好奇不同的人会有怎么样的想法。
比如说看到男主角的打扮和动作非常帅气,开始满屏刷好帅!太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