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搜索软件上输入“微信清粉”,便会跳出大量微信清粉软件的广告。然而,这种软件看似切中用户“痛点”,实际上却暗藏“后门”,甚至会威胁到个人信息安全。今天(7日)下午,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了一起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犯罪团伙正是通过开发的微信清粉软件,不到两年时间就盗取了710余万条公民个人信息。
2019年底,王某、陈某、段某三人商议,由段某牵头,联合周某共同搭建服务器,开发一款微信清粉软件。其中,段某负责前端开发,周某负责服务器的日常维护,王某、陈某负责软件的推广及“商业开发”。软件开发完成后,除了点对点推销,还在一些淘宝网店上架销售,号称只需花费2.5元,就能检测出你的微信号被多少好友删除、拉黑。
用户下单购买后,商家会发来一个链接和“卡密”。在浏览器里打开该链接,紧接着输入“卡密”,屏幕上就会跳出一个二维码,并有文字提示用户,用手机微信扫码登录。扫码后,用户的手机微信会弹出“iPad微信登录确认”的安全提示,但商家早已告知用户,这是系统模拟的虚拟iPad,不会真的登录,让用户放心点击确认。此后,手机微信便开始“清粉”,并通过微信上的“文件传输助手”,陆续弹出已删除和已拉黑的微信好友名片,整个过程持续两三分钟。
该软件看似方便了用户,背后却暗藏玄机。闵行检察院副检察长曹化介绍,从扫码登录到清粉结束,用户的微信实际上已经在王某等人搭建的另一个服务器后台登录。“王某等人不仅可以获取用户的微信号、昵称、头像、关联手机号等个人信息,还可以在这段时间内直接操控用户微信,进行点赞、刷单等行为,从中牟利。”
2021年9月,公安机关打掉了该犯罪团伙,从涉案清粉软件服务器中检出2000多万条公民个人信息,经司法鉴定去重后,仍有710余万条。清粉“生意”最好时,该团伙租赁了上百个服务器,以保证数量众多的用户可以同时登录。
段某到案后交代,他们免费向商家提供链接和“卡密”,目的是为了吸引更多用户扫码,王某就可以掌握更多微信号,承接大量点赞和刷单任务赚钱。“我们商量好,赚到钱后由王某、陈某和我三人平分,但我不知道王某他们实际赚了多少。”段某说,到案发,王某共转给他约60万元,其中约20万元用于租赁服务器和日常维护,剩下的他和周某平分。
检察机关认为,段某、周某的行为已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且段某为主犯,周某为从犯。综合考虑两人的犯罪情节、主观恶意以及到案后认罪认罚态度,建议判处段某有期徒刑4年,判处周某有期徒刑两年半,适用缓刑。
段某、周某的辩护人对检察机关指控的罪名没有异议,但段某的辩护律师对建议量刑有不同看法。他认为,段某不是主犯,且主观恶性小,应当减轻处罚。
辩护律师表示,虽然王某、陈某已另案处理,但他们本为一个犯罪团伙,从聊天记录来看,王某是该犯罪团伙的主要负责人,段某只是听从王某的命令行事。段某在开发软件时,因为担心王某利用软件实施诈骗,没有按照王某要求把全部信息上传到服务器,而是拦截下了最可能被用于诈骗的微信通讯录好友信息。因此,本案泄露的个人信息仅被用于点赞、刷单等商业行为,虽损害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但尚未危及公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社会危害性小。
本案将择期宣判。
栏目主编:王海燕 文字编辑:王闲乐 题图来源:IC photo 图片编辑:邵竞
来源:作者:王闲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