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岁的老太,硬朗健谈, 仰望蓝天,她心中或许也有个属于她的“中国梦”
桥东头是麒麟街与双凤街的连接处,双凤街是一条古老的街道,随着时光流逝,老街已失去了往日的繁华,行人稀稀拉拉的,偶有几个店面敞开着,犹如屋檐下窝里的雏鸟,张着饥饿的嘴巴贪婪地张望着。偶有几个背着书包蹦蹦跳跳的小学童从街面走过,算是街上唯一一道流动的风景。走在这里,感觉脚是沉的,心是凉的,似乎岁月的尘埃也是那么厚重,好比一头老牛在艰难地推着破损的大石磨。双风街往北是顺河边的半边街,直通石拱桥头,街里开着一些卖香蜡纸钱及丧葬用品的铺子,生意不是很好,但门前摆放了不少色彩纷呈的花圈。初来乍到,还误认为这里出现了几处丧家人户,自个儿还吓着自己,人本来早迟都要走这条路的,偏偏其他人家的死者让人觉得恐怖,事实上也是这些人来人去、生生死死,才构成了人的七情六欲,才唱演了世间的风花雪月。
街边的传统剃头师傅,依然每天忙碌不停
麒麟街是古镇最热闹的一条老街,街上的铺子一家挨着一家,一家茶铺就在街中,场子虽然不大,但生意十分红火,男女老少没事总想往里钻,店主人往往照顾不周,惹得顾客高声喊叫,这茶铺与各地一样早已不全是喝茶聊天之处、打牌、下棋成了主题,这似乎与笔头上刻写的诸葛亮的《出师表》所表达的主题多少有些不相吻合,不过也不必苛求,老百姓自己喜欢的,何管他“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麒麟街上的天主教堂是而今老街最热闹的地方,街上铺子一家挨一家。当年蜀道行路难,川芎、竹器、菜油在此集散,通通从汇江往外贩运,一时间“江中轴转、上下转运无数”,湖广、江西等省的商人也到此经商并建造会馆,精明的元通人在江边筑起了场镇。或许是为了经商和安全的需要,民居分为两种布局,一种是一楼一底式,上面是吊脚楼,楼下是铺面;一种是前店后居式,前面是铺面,后面是天井和住宅。
深宅老屋,隐藏着太多悲欢离合的往事
也许因为偏僻,也许因为当地人浓郁的怀旧情结。在连排的商铺中,至今还完整地保存着几家大户人家的宅院。只不过大门开得很小、很隐蔽,主人把更多的空间留给了大门两边宽敞的商铺,期待这种变化能够给自己带来真正的富裕。如果不仔细地观察或者打听,你是很难发现朱红色的大门里面居然别有洞天。墙上露出飞檐翘角,古建装饰的若隐若现有点犹抱琵琶的味道。若没有好的心情是无法享受到其中的奥秘的。然而当地人最为津津乐道的还是麒麟街上的黄家大院、罗家大院。
89岁的大爷,两耳不闻窗外事,淡定地品味自己最后的岁月
元通的特殊地理位置,造就了昔日的繁荣昌盛,也因此而生成了诸多豪绅富贾。1949年解放后自然是人去楼空,留下一座座徒有奢华气派的院落。黄家大院、黄光辉公馆、罗家大院、陈家大院,以及被道光皇帝追封为“忠勇公”的抗英壮士王国英故居等,给这个极具历史、人文积淀的古建筑平添了几分荣耀和骄傲。现今虽说一座座大院,有的破败了,有的豪华其表却是了无生机,有的空荡寂寞仅供人们观赏,有的则成为当地政府部门的工作场所。这些公馆大院却是元通古镇一代风云人物的物质和精神杰作,这里也曾唱演了从喜剧到悲剧的尴尬人生,赏古观今不由人唏嘘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