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都盘古山镇照片,于都盘古山镇有哪些村

首页 > 科技 > 作者:YD1662023-04-20 18:04:42

第一节 仁风

仁风,现在是盘古山镇治下的一个村名。过去,它却是盘古山镇的前身。这里的地方政府、基层政权机构都以“仁风”冠名,即使改朝换代、政权更叠,地名也沿用如故。据了解,仁风一名,最早是当地人为筹建村北圩场而选定的。源出“大晋统天,仁风遐扬”(晋·潘岳),寄托人们的期许和愿景:希望君主和地方长官布施的恩泽如和风一样遍布民间。于是人们把村北之圩,定名为仁风圩。圩场建成后,财源茂盛,生意兴隆。每逢圩日,赶圩之人,摩肩接踵,举袂成云。来往一多,时间一长,人们不仅记住了繁荣好客的仁风圩,而且把这片富庶的山中盆地也称为仁风了。

仁风盆地四周是高山峻岭形成的围屏,盆底是平展万余亩肥沃的耕地。南西北三面高,东面低,盆地内的大小河流均往东面一个不足百米宽的水口(棋石口)流出。

据传,神仙要把仁风打造为一座城市,神仙首先在平整的土地上围上天然的城墙(高山),在北面布置仁风嶂、龙山、羊山;东面布了梅子山,出水口处布了一个棋盘石;西面布了西昙山、鸡枷山;南面布了鹞子嶂。又在南面的南山前特意做了一顶官帽——纱帽嵊,这就是蒙氏宗祠的后龙山。安排好了河流后,神仙找了根扁担,一头插在饭甑寨上,一头插在阴刀子上。要把这两座石山挑到仁风来。把饭甑寨放到棋石口,把住这个出水口。让人看不见这里的出口。再把阴刀子放在象鼻潭(红旗岭山下的一个深潭),用于增强辛方文峰。

于都盘古山镇照片,于都盘古山镇有哪些村(1)


当神仙挑着两座石山走到乱石地界休息时,被乱石的土地神发现了。土地神佯装雄鸡啼鸣,结果引起村民的雄鸡也跟风啼鸣。神仙认为,天将大亮,不宜再挑了。结果,饭甑寨落在靖石田东村,阴刀子落在会昌的庄埠。仁风的水口(棋石口)依然有一个缺口,辛峰依然羸弱。但是,那顶官帽却给仁风人提足了底气。仁风南面有一条卵石铺就的官道,直通安、会两县,官员巡视都从南面经扉扉坳来。扉者,门也。扉扉坳也就是仁风的大门。不经扉扉坳,进不了仁风。一过扉扉坳,仁风的全貌尽收眼底。

神仙造城功亏一篑,为了挽回这次的遗憾,神仙又装扮成老人找到村里的长者。神仙跟长者说:我有两样东西供你挑选,一千根扁担和一千根笔杆,你选哪样呢?长者不识字,想了想:笔杆有什么用呢?扁担可以挑东西。一千根扁担可以让很多强壮劳力有事做。于是,长者果断地选择了一千根扁担。神仙叹了一大口气,气雾飘到圩背岽和人和村,这两个地方就分别生成了一座有白色“骨头”的大山,这白色的“骨头”,就是人们用来烧石灰的石灰石矿。从此,村里的人们都靠肩挑肩扛来维持生活了。两座石灰石矿消耗着村里的年轻壮劳力。凿石、挖煤、烧窑,“肩挑石灰卖远(安远)昌(会昌),换回米粮度饥荒”。这就是1949年以前仁风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因此,当地民谣云:仁风三只角,有田冇人作。

站在高处俯瞰仁风盆地。这个盆地还真“长”了三个庞大的角:一是东北面的嶂下角,在仁风嶂脚下的上坎脑、老屋场、大水山迳等。二是桃子尾角,现在的工农村村部以上,横田塍、岗上等。三是庵下角,人和村村部以上。由于地处山区,人烟相对稀少,直到上世纪70年代,人均三亩耕地的村庄还有许多。

仁风,山明水秀,土地肥沃,环境优美,宜耕宜居。连*也在仁风居住过,写下了珍贵的调查报告《仁风山及其附近》,*“风景这边独好”的词句也是对仁风的赞美!

于都盘古山镇照片,于都盘古山镇有哪些村(2)


第二节 盘古山

盘古山巍峨磅礴,“高不可度”,数山并耸,峰插青云。山北看到的最高峰为仁风嶂 ,山下一片田园村庄被称为嶂下角。廖家山、竹山坪、大窝里、石窖窝、烂壁、小坪、龙王山等等,都是这座大山的成员。据记载,明朝嘉靖年间,善信在竹山坪建有佛堂一楹,名曰眉林寺,后颓败。清中,善信寻故址重建佛堂。认为盘古是开天辟地的元勋,就取名为“盘古”,因为祀佛,就叫“山”。因而匾其额为“盘古山”。“盘古山”之名自此诞生。但是,直到上世纪20年代,“盘古山”这一称呼才慢慢被人们传开。那是因为人们在山寺附近发现了随手可拾的地表钨矿,且山下有人收购矿石。沉甸甸的黑石头,须臾之间变成了白花花的“大脑盖”时,盘古山的名字被口口相传,越县飘州。上世纪30年代中后期,国民政府控制了矿山,陆续设立了矿山管理机构,口口相传的盘古山,渐渐变成了墨写油印的盘古山。盘古山才从一个孤独的山寺蜕变成为一座大矿山。

上世纪中期,盘古山又一次实现了它的华丽大转身。先是设立盘古山镇以管理和服务矿区家属。再是上世纪70年代初实行“镇社合一”,撤销了原来一直管理着十几个大队,一万多农民的乡级政府机构仁风公社。仁风公社的全部职能交由盘古山镇行使。此时的盘古山不再是一个矿山经营单位和矿区的名称了,又裂变出来一个职能齐全的基层政府的机构名称。现在的“盘古山”,有国土面积161.7平方公里,下辖12村(居)委、133组,辖区人口2.34万人。盘古山不断地与世俱进,往来盘古山的人越来越多,盘古山的名字被越传越远。

“横看成岭侧成峰,”因为“山麓四周百余里……嵚崟乎三县之间”(《会昌县志》同治版)。即使同是一座山,山脚下不同居住地的人却有不同的称呼。盘古山人住山的西南山脚,称之为盘古山,以前,概称仁风嶂。随着盘古山名气的增大,仁风嶂的称呼逐渐淡出了人们的交流圈。靖石人居住在山的东北面山脚。据说,山麓东北面项间曾建有龙王庙,为旧时该区域人们求雨之所。所以,称之为“龙王山”。小溪乡十里坑人居住在该山北面山脚,称这座山为“青龙山”。清同治版的《会昌县志》称之为龙山。这正应了民间那句俗话:“一个贼古三个名”。

于都盘古山镇照片,于都盘古山镇有哪些村(3)


第三节 盘古山公园

盘古山公园位于盘古山镇仁风圩西部,东与西村五段相连,南与通往工农村的乡村公路为界,西面紧邻尾砂库防护林区,北与矿招待所毗邻。盘古山公园辟有“六区”“一场”“一园”“二十景”。“六区”即:老年棋艺区、青年友谊区、儿童游乐区、盘古西湖区、四季花卉区和仁风假山区。“一场”即一块占地5400平方米,轮滑面积2800平方米的旱冰场。“一园”即动物园,动物园养有虎、猴、鹿、蛇、孔雀、仙鹤等20多种珍贵动物。“二十景”中盘古山西湖有八景,即:春闻柳台莺啭,夏赏碧水荷花,秋登长堤远眺,冬访岁寒三友,晨望旭亭霞桥,夜观西湖鉴星,晴逛古亭栈桥,雨游曲径观鱼。其余十二景分别布置在其余的五区中,如:苗圃清馨、竹影箫声、盆景花坊、月季花坛、仲春杜鹃、紫珠曲廊、金鸟长廊、巉岩松涛、绿茵叠翠、水环山回、小桥流水、巍阁望亭。1987年,公园已建成龙凤亭、宇航站、四兔亭、双喜亭、曲桥、旭亭、船舫等楼台亭榭10座。盘古西湖区湖面拓宽至1.3万平方米,湖中建有湖心亭,船舫和九曲廊桥。置办了脚踏游艇和游船。儿童游乐区有赏花转盘、溜溜板、转杆、浪板、攀登架等十余种玩乐器具,还有儿童列车一列。公园内鸟语花香,苍树碧池,游览面积达6万平方米。

建设盘古山公园是盘古山钨矿为落实矿山两个文明建设任务,改造和美化矿山环境,顺应矿区人民的美好愿望,审时度势而出台的重大基建项目。“公园”建设按照“一次规划,分期实施,量力而行”原则,采用每年建一两个单项工程的办法,自行设计,自行施工。盘古山公园建成后,不仅深受矿区人们的喜爱,还受到省内外、国内外宾客的热烈赞赏。上世纪90年代后,由于矿山体制改革,盘古山公园疏于管理和维护,逐渐荒败。

第四节 西昙山

西昙山位于盘古山镇工农村石窝屋背,自古有佛寺,名曰:西昙山,故山以之为名。

西昙山开发于清初,且有确凿纪年。三百多年前,西昙山就有僧人住锡,碑载:清康熙壬辰(1712年),“惠光住持于斯”,清雍正六年(1728年),惠祥住锡山中。

如今西昙山,秀峰叠翠,树林阴翳,流水潺潺,鸟语花香。从山脚向山上行走两华里许,山下田园村庄尽收眼底。岚烟之下,群山连锦。那已是会昌县境了。再往上左折,豁然开朗,有平地数亩。一座黛色的山尖,从平地突起,象沙发的靠背,紧紧倚傍在平地的旁边。山尖前面,山寺翼然,重檐叠瓦,巍峨壮观。

西昙山是圩镇边上最近而景色最佳的山,现在这里早已成了附近民众休闲游览的圣地。农闲或者周末、游览的、锻炼的、朝佛的,来来往往,络绎不绝。

于都盘古山镇照片,于都盘古山镇有哪些村(4)

首页 12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