伸轴屈轴模型怎么做,三维建模怎样做成轴测图

首页 > 科技 > 作者:YD1662025-04-22 11:29:35

草不黄俗话说122:耳光 耳把子 耳矢(一)

“耳光”为“通语”,“耳把/巴子”、“耳矢”、“耳刮子”“耳掴”等则为方言。给一个“耳光”,通说“抽”、“打”,北方多说“掴”,在川渝则通兴说“甩”、“扩”(kuàng/kuà)、“(扌蚩)”(cǎn)。

“耳光”是打得很响亮(一记响亮的耳光)的意思吗?如果是,“耳矢”、“耳把/巴子”还响亮不响亮?“耳掴”是“以掌掴耳吗”?

一、耳光

“耳光”或“耳光子”一词大约出现在明代:

白秀英大怒,抢向前,只一掌,把那婆婆打个踉跄,那婆婆却待挣扎,白秀再赶入去,老大耳光子只顾打。(《水浒传》第五十回)

对这个词的解释,清胡文英(1723~1790)《吴下方言考·江韵》云:

(光页),耳后骨也。吴中掌人耳曰耳(光页)。

这个意思是从三国魏王粲《羽猎赋》“溃颈破(光页)”猜出来的。目前只发现此一用例。“掌人耳”,似乎只说到“耳”,不见“光”。

后来余杭章先生《新方言·释形体》云:

今天津德州谓批耳至颊为打耳卦子,读耿如卦,江南、运河而东,音转入耳光。光、耿亦双声。

“批耳至颊”,似乎已经见“光”的踪迹。

按:《说文·耳部》:“耿,耳箸颊也。”段玉裁注:“颊者,面旁也。耳箸于颊曰耿。耿之言黏也,黏于颊也。”徐复先生(1912~2006)《<吴下方言考>校议》(凤凰出版社,2012)云:“〔(光页)〕字当作耿。”后引太炎先生文(按:《羽猎赋》“溃”当作从“氵”从“吅”从“页”之字,音“沃”,胡文英云“击也”。此字未见字书揭载)。古幸切。

“耳光”是不是只“掌人耳”呢?从与之关联的“耳掴”等看,古今人大概是这样认为的:

明李实《蜀语》:“掌打曰耳掴。”

湖南常宁(赣语)。清唐训方《里语徴实》:“掌打曰耳掴。”

掌面曰耳掴。(清末张慎仪《蜀方言》)

今天津德州谓批耳至颊为打耳卦子……按昭人曰耳括子,俗师谓掌人曰括,故或曰耳巴。”(姜亮夫《昭通方言疏证·释人》)

如果我们把耳光也叫“耳根”“耳根子”关联起来看,“掌打曰耳掴”云云,当是受“掴”字影响所致。

耳根:<名>耳光。新疆吐鲁番(中原官话)、新疆乌鲁木齐(蓝银官话)

耳根子:<名>耳光。山东淄博(冀鲁官话)。《聊斋俚曲集·富贵神仙》第九回:“旁里有张家两个侄子,一边一个,打了顿耳根子。”

笔者认为:“耳光”应是“耳”、“光”的平列组合,而“批耳至颊”似稍嫌迂曲。耳,耳朵;“光”,面颊也。“光”当即胡文英提到的“(光页)”,应是“面颊”之义,可能跟太炎先生、其弟子徐子复先生提到的“耿”是前后关系(古今字)。

耳光(子):用手击人面颊的动作叫打耳光。(白维国等《白话小说语言词典》)

耳光:用手击人面颊的动作。(白维国等《近代汉语词典》)

耳光:用手打在耳朵附近的部分叫打耳光,也说耳光子。

有些地方俗称“耳刮子” [ěrguā·zi],方言称“耳掴子”[ěrguāi·zi];“耳拭”等等。

例:事实给了造谣的人一记响亮的耳光。(360百科)

这些个解释,笔者认为都是不够准确的,应该释为“耳朵和面颊”,360百科“打耳光”条云:

耳光:脸颊、耳朵附近的部分。

非常正确。再补两例:

卜神课瞎子吃耳光 唱山歌滑头剪辫子(《十尾龟》第十八回回目)

说完,豁赤豁赤,早被姓关的拍上三五记耳光。(同上)

耳光义的“耳根”“耳根子”之“根”,宜作“䫀”:

《广韵·铣韵》:“颊后也。”古很切。

“耳刮”之“刮”、“耳掴”之“掴”,“耳聒”之“聒”,“耳括”之“括”,“耳瓜”之“瓜”、“耳卦”之“卦”等等,当是“耿”在演进过程中各个方言区的不同时期的记音字,与“颊”等位相当。“耳光-耳䫀 耳根 耳聒-耳聒 耳瓜”的演变路径层次,正好再一次印证了笔者“声衍韵失”的汉语音义演变理论。下边罗列这些说法:

耳刮:耳光。河南郑州(中原官话):打两个耳刮子。

耳括子:耳光。见上引姜亮夫《昭通方言疏证·释人》。

耳聒子:耳光。河北东部(胶辽官话)。《醒世恒言·张孝基陈留认舅》:“这是那个说?快叫来,打他几个耳聒子,戒他下次不许说谎。”

耳掴:用手掌打。山东淄博(冀鲁官话)。

手腕屈轴(逐)大拇指,耳掴巴掌拳头伸。(清蒲松龄《蒲松龄集·日用俗字·身体章》)

川渝(西南官话)。

耳掴子:耳光。东北官话。梁志异《母亲的控诉》:“有时候,不管不顾,打后边,抽冷子就给个耳掴子。”

“掴”或音如“拐”。

天津(冀鲁官话)、辽宁大连(胶辽官话)。

耳瓜:山东(冀鲁官话)。吴起*妻挂了帅印,顶灯的裴瑾倒捱些耳瓜。(清贾应宠《历代史略鼓词·引子》)

耳瓜子:耳光。北京。

晚上归来,把我打下四五个耳瓜子。(《醋葫芦》第十一回)

零碎搧你两耳瓜子是有的,身上挝两把也是常事。(《醒世姻缘传》第九十六回)

他问你点儿什么,你要是摇头说不上来,登时便有挨耳瓜子的危险。”(老舍《小坡和妹妹》)

河北昌黎(冀鲁官话):打他两个耳瓜子。

耳卦子:耳光。见上条。

耳(耳广)子:耳光。陕西北部(晋语):给你两个耳(耳广)子。

(耳广)音略同“瓜”。

耳拐子:耳光。山东淄博(冀鲁官话)。《醒世姻缘传》第四八回:“素姐跑上去把狄希陈脸上兜脸两耳拐子。”

耳忽子:耳光。河南洛阳(中原官话)。

西华大学纪国泰先生《<蜀方言>疏证补》(巴蜀书社,2007)以为,“耳光”似应为“耳掴”,“光”为“掴”的借字,其解释当是受“掴”字影响所致。

河南修武(晋语)“斥责”义的“耳挂”,当即“耳刮、耳卦”的引申。

二、耳巴 耳把子 耳巴子

耳把子:白维国等解释《聊斋俚曲·姑妇曲》“珊瑚夺出手来,他自己瓜冷瓜冷的打了顿耳根子”之“耳根子”云: “犹‘耳把子’”。耳把子或“耳巴子”或“耳巴”,很多地方说此词。

耳巴:恼了脸也顾不的甚么是嗄,若是迭不的攥拳,劈脸就是耳巴。(《聊斋俚曲·禳妒咒》)

耳巴子:官家大怒,走上去一个耳巴子,把他打了一跌。(明《梼杌闲评》第三回)

耳把子:江城把牌一推,打了公子一耳把子。(《聊斋俚曲·禳妒咒》)

河南郑州耳光义的“耳脖”,当即“耳巴”“耳巴子”“耳把子”(吐鲁番、山西永济,中原官话;乌鲁木齐,蓝银官话;川渝,西南官话)。

这个“把、巴、脖”,根据“耳光”为平列组合类推,也当是“面颊”之义,“把”等字宜作“辅、䩉”(扶雨切,鱼部),当是鱼部字读如“麻韵”的遗存,与“庞旁-盘”是一个组系。

《说文·面部》:“颊也。”王筠句读:“《易·咸》:‘其辅颊舌。’虞、荀‘辅’作‘䩉’,云:‘耳目之间称䩉’。”

《玉篇·面部》:“䩉,说文云:‘颊也。’《左氏传》曰:‘䩉车相依。’亦作辅。”今本《左传》作“辅”。

南庭梅花如杏花,东家残朱涂颊䩉。(宋梅尧臣《红梅篇》)

三、耳矢

很多地方称“打耳光”叫“打耳矢”,川渝称“(扌蚩)耳矢”、“kuàng/kuà耳矢”、“甩耳矢”。“kuàng/kuà”当即“扩”的两个音读。

(扌蚩),《集韵·(犭玺)韵》:“击也。”《集韵》“丑展切”。

纪国泰《<蜀方言>疏证补》 “(扌蚩)”写作“摌”。按:《广韵·产韵》:“以手㧡物也。”所简切。㧡,《广雅·释诂一》:“动也。”《玉篇·手部》:“撼动也。”胡改切。川渝音“hāi/hǎi”:这个东西太重,我㧡不动。

“耳矢”的写法多种多样:

耳屎:耳光。四川自贡、贵州赫章、云南昭通(西南官话):搧两个耳屎。

耳矢:(名)耳光:给我一耳矢,鼻子打流血。(《四川方言词典》引川报,85.2.3)

耳矢:耳光。【按】“耳矢”或即“耳腮”的音变形式。打耳光是打耳朵及附近包括腮帮在内的面颊。故耳、腮连言。(《重庆方言词解》)

耳使:耳光。成都(西南官话)。

耳实:耳光。重庆(西南官话)。

耳史:耳光。

耳拭:

见前“耳光”引360百科及纪国泰《<蜀方言>疏证补》。

或以为:“耳矢”当作“耳石”。耳石也叫“听石”,与“身体”平衡有关。人挨了耳光,往往晕头转向、金光四射,好像耳石摇动失去平衡一样。这个说法可能经不起推敲,因为“耳石”是西方现代医学概念,中国民间或传统中医似乎没有这种说法,因此不取此说。

或以为是“耳聅”:

聅:《说文·耳部》:“军法以矢贯耳也。从耳,从矢。司马法曰:小罪聅,中罪刖,大罪刭。”丑列切。

“则从淫之法,其罪射。”孙诒让闲诂:“射,毕(沅)云:‘谓贯耳’……射,正字作䠶,与聅形近。”

但这是一种刑法,也不妥。我们仍按解“耳光”的方法类推,“屎、矢”等可能是“(啬页)”字的记音字。

《广韵·职韵》:“颊也。”所力切。

“耳实”的写法符合“所力切”入声韵在西南官话中归阳平,但重庆似乎还是叫“耳矢”,不叫“耳实”。《重庆方言词解》猜测“耳矢”可能是“耳腮”,差近。“腮”应是“(啬页)”的纯元音形式。它们的“上级”应是“颡”字:

“河目龙颡。”王肃注:“颡,颊也。”(《孔子家语·困誓》)苏朗切。

综上所述,“耳光、耳把/巴(子)、耳屎”,均是“耳朵”与面颊的意思。

,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