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间传说中,麒麟与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也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说孔子降生的当天晚上,有麒麟降临的孔府阙里人家,并吐玉书,上有“水精之子孙,衰周而素王,征在贤明。”字样。既告众人孔子非凡人乃自然造化之子孙,虽未居帝王之位,却有帝王之德,堪称“素王”。
孔子家人将一彩绣系在职角上,以示谢意。周敬王末年时,有人在曲阜掘土犁田时,竟挖出了那条当初系于麟角的彩绣。以后,人们又引申出玉书三卷,孔子精读后成为圣人。至今,在文庙、学宫中还以《麟吐玉书》为装饰,以示祥瑞降临,圣贤诞生。
孔子生活的时代,“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不安。传说麒麟见于郊野,为人所贱,孔子喟叹麒麟“出非其时”,标志着世界的日暮途穷和哲人的穷困,所写《春秋》于此绝笔,故《春秋》又别称“麟史”、“麟经”。
麒麟,在传说中被赋予了十分优秀的品质,比如,说其性温善,不覆生虫,不折生草,头上有角,角上有肉,设武备而不用,因而被称为“仁宠”。西凉武昭王《麒麟颂》曰:“一角圆蹄,行中规矩,游必择地,翔而后处,不蹈陷阱,不罹罗罟。”《宋书·符瑞志》曰:“含仁而戴义,不饮池,不入坑阱,不行罗网。”
《说苑》亦有:“含仁怀义,音中律吕,行步中规,折旋中矩,择土而后践,位平然而后处,不群居,不旅行,纷兮其质文也,幽问循循如也。”的记载。体现了麒麟仁厚君子的谦谦风度。麒麟崇拜之所以能在发展传承中被广大民众和统治阶级所接受,正是因为这种“仁宠”所具备的品质正符合几千年来中国的礼教和儒家风范
传说孔子出生时,有麒麟来庭,口衔玉书,称之为素王。何谓素王?大意就是无冕之王吧。当然,这也是后来麒麟送子、麒麟儿的来由,比喻生得才华前途不可限量的孩子。
孔子一生推行仁义,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去世之前,听说鲁哀公西狩获麟,不由悲从中来。既为麒麟的遭遇神伤,又睹物思己,悲天悯人。他写道:“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于是就此罢笔《春秋》。一两年后,孔子带着“吾道穷矣”的感慨离世而去……。故麒麟之降世,为龙子,为王者。故孔子之行道,为天道,为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