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市井财经专栏作家 叶克飞
上个月写了一篇关于卫生纸的文章,呼吁广大穿越爱好者珍惜这个有卫生纸擦屁股的时代,毕竟古代人用的都是木棍石头土块树叶……其实除了卫生纸,还有一样东西足以让你打消穿越的念头,那就是抽水马桶。
当你坐在家里安心如厕,完事后一键即可冲走时,有没有想到古代人如何安放他们的排泄物?当年英国某杂志票选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100项发明,电脑、飞机、电灯、印刷术和车轮等均榜上有名,但排名第一的可是抽水马桶哦。
当然,也有人说最伟大的发明不应该是抽水马桶,而应该是下水道,如果没有下水道,你的抽水马桶也无用武之地。这么说似乎有点道理,但相比基础设施,抽水马桶这种切身使用的东西,肯定更让人能清晰认识到失去的痛苦。
在没有抽水马桶之前,人类世界到底有多臭
无论中国还是欧洲,如厕问题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而且这种发展绝非一路向前,也经历过很多反复。之所以说有反复,是因为无论古代的中国还是欧洲,都曾有过相对高光的时刻,但之后也走过下坡路。
先看中国,马桶早已发明,汉代时叫做“虎子”。到了唐代,据说因为唐高祖李渊的祖父名叫李虎之故,“虎子”就被改名为“马子”或“兽子”,后来演变为马桶。建厕所的历史也很久远,但当年因为异味处理手段少,厕所离房子都有点距离,而且照明水平低,晚上去厕所很麻烦,真有人掉进厕坑淹死,最出名的倒霉蛋就是晋景公,一国君主尚且如此,何况普通人。
至于公厕,更是在殷商时期已经存在,汉代公厕还有专人管理。作为农业大国,汉代公厕普遍和猪圈相连,既养猪又积肥。
唐宋时期,城市管理更佳。宋代公厕甚至成行成市,有人管理,也有人掏粪,一条产业链让城市变得更干净。
欧洲的起点也很高,古罗马时代的公共卫生设施相当完善,拥有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城市排水系统。大概是公元前6世纪左右,伊达拉里亚人就已经挖掘了岩石砌成的下水道系统,主干道宽度超过5米,下水道的7个分支流经罗马大街小巷,最终汇入主下水道。在这一基础上,古罗马建造了144座公厕,供全城市民使用。
古罗马公厕最有意思的是娱乐性,壁画和雕像美轮美奂,宛若宫殿。公厕不分男女,马桶之间没有隔断,大家可以一边如厕一边聊天,可以谈生意,可以谈政治,可以谈享乐……
但中西在厕所问题上都走过下坡路,而且下坡路几乎没有底线。
中国到了明清时代,厕所管理远远不及宋代,人们当街大小便,倒马桶里的秽物,甚至连官员都不能免俗。直到晚清,上海设立租界,外国人的管理章程中就有“不得随地大小便”一项。中国人对这一规定十分不适应,以至于有些人因为不能随地大小便而大发爱国情,痛骂洋人。
欧洲的中世纪更糟糕,从王宫到贫民窟都是遍地屎尿,贵族也随地大小便。最糟糕的是,许多人习惯在楼上窗台清理便壶,走在路上被淋一身屎尿是家常便饭。1270年,巴黎颁布法令,规定任何人不得在窗台倾倒粪便,但没几个人会遵守。结果后来巴黎又有了规定,如果你要在楼上窗台往下倒屎尿,必须大喊三声提示过往行人。据说男士走在女士左侧的礼仪,就跟当年的天降屎尿有关,让女性靠里走,有屎尿往男士头顶泼就好了。
即使是宫廷也好不到哪里去,巴黎宫廷的甬道旁甚至迎宾台阶上都布满了大小便。亨利三世曾经忍无可忍命人将宫廷打扫干净,但几天后又变成屎尿堆。路易十四最有智慧,他为了解决宫廷大小便问题,选择在凡尔赛宫、卢浮宫和枫丹白露宫轮流居住,换言之,就是跑到一个地方去随地大小便,留下另外两个地方让人好好打扫。
抽水马桶是近现代城市化进程的产物
过臭的欧洲显然不是人们想要的,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一位英格兰贵族约翰·哈林顿被流放,失意的他设计出了世界上第一个抽水马桶,基本有了现代马桶的雏形。
1595年,他将自己设计的这款抽水马桶安在了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卧室里,但这玩意儿不可能得到推广,因为当时的伦敦根本没有排污管道和自来水,一般人想用都没法用。
法国的情况同样如此,早在1691年,法国就有建筑师在设计图里就构思了成套的厕所和管道工程。1728年,建筑师布里瑟乌格宣称旧便盆将成为过去时,人们应该改用接通管道的坐厕。十年后,建筑师布隆代尔改良阀式抽水马桶,成为贵族家里很流行的装置。
但搞笑的是,因为这种抽水马桶仅仅存在于法国上流社会,一般人根本不知道怎么使用。所以曾有作家记录,一位贵族家庭的女仆无比厌恶这种马桶,因为只有英国客人懂得使用它,至于一般留宿的法国客人都是直接在厕所地上排泄,使得女仆的打扫工作成为一场灾难。
直到1775年,英国钟表师亚历山大·卡明斯在哈林顿设计的基础上,在马桶下方装配了防止污水管逸出臭味的U形管道。
18世纪后期,英国发明家约瑟夫·布拉梅再次改进抽水马桶,以阀门装置使水箱在无水情况下能自动关闭阀门,再使水自动充满,这是抽水马桶史上非常关键的一步。
与此同时,工业革命改变了传统英国乃至欧洲社会,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1810年,伦敦人口过百万,1830年过两百万,1850年过三百万,增长速度惊人。但如此迅速的人口增长,城市基础设施却并未及时跟上。1832年,因为泰晤士河的严重污染,伦敦爆发霍乱。
痛定思痛的英国议会于1848年颁布公共卫生法令,规定新建房屋必须有排污系统和存放垃圾处。但到了十年后,泰晤士河又因“大恶臭事件”引发严重霍乱,英国政府被迫开始大规模改造城市排水系统。
正是这一举措,使得伦敦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建造污水下水道的近代城市,并被各大城市效仿。也正是因为下水道的逐渐普及,抽水马桶终于可以走入家庭。
有了需求就有动力,抽水马桶也得以更好地改进。1889年,英国人托马斯·克拉普使用浮球来控制储水箱的进水,而且发明了虹吸式阀门,防止沼气渗回马桶,这同样是抽水马桶史上的关键一步。
抽水马桶的种类
抽水马桶发展到今天,种类已经不少,按照排污方式区分,有冲落式、虹吸冲落式、虹吸喷射式和虹吸漩涡式四种。
冲落式也就是直冲式,是最低档的一种,顾名思义是利用水流冲力来解决问题。优点是技术成熟加价格便宜,缺点是池心存水面积较小,容易积垢,噪音也大。
虹吸冲落式算是第二代,借排污管道内充满水后所形成的压力(即虹吸现象)将污物排走。它的缺点是容易溅水,很容易让人想起当年天涯论坛那个经典提问——“拉巴巴怎么压水花”。
虹吸喷射式增加了喷射附道,借较大的水流冲力将污物推入排污管道内,同时促进虹吸作用加速形成,加快排污速度。它不容易溅水,也能降低异味,噪音小,是很不错的选择。
虹吸漩涡式是档次最高的一种,水流先形成漩涡,然后通过虹吸排出污物。漩涡向心力很强,冲水迅速又彻底。
中国抽水马桶发展史
大概在19世纪60年代,抽水马桶在欧美开始普及,象征着新的生活方式,并陆续传播至亚洲。1866年,前往欧洲游历的京师同文馆学员张德彝在轮船上见到抽水马桶,将之写入《航海述奇》一书:“两舱之中各一净房,亦有阀门,入门有净桶,提起上盖,下有瓷盆,盆下有孔通于水面,左右各一桶环,便溺毕则抽左环,自有水上洗涤盆桶,再抽右环则污秽随水而下矣”。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关于抽水马桶的文字记载。
但抽水马桶传入中国之路并不顺畅,因为此时的中国跟之前的欧洲相似,根本没有完善的下水道系统和自来水系统。直到1904年,上海租界商户请求安装抽水马桶时,工部局也以下水道系统不完善,担心影响水源等原因拒绝。
民国时代,抽水马桶也成为中国新潮流。1922年,梁实秋在清华的学生宿舍里享受到了抽水马桶,感叹“临毕业的前一年是最舒适的一年”。
1933年,上海《东方杂志》推出“新年特大号”,邀请社会名人及普通市民畅谈“新年的梦想”。回信者不乏名人,如巴金、郁达夫、周作人和朱自清等人。
历史学者周谷城写道:“我梦想中的未来中国,首要之件便是:人人能有机会坐在抽水马桶上大便。”他晚年曾回忆,自己在湖南农村长大,根本不知道何为厕所,所以才有抽水马桶梦。
不过,当时抽水马桶只属于中国上流社会,这当然还是跟自来水和下水道系统有关。
1949年后,抽水马桶即使在北京上海这种大城市的家庭中也非常少见。1985年有调查显示,当时中国有37%的城市居民家庭只能与邻居共用厨房,76%的居民家庭没有独立卫生间。
不过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国迎来了陶瓷产业的春天,也迎来了抽水马桶的春天。
陶瓷是中国的发明,但渐渐被欧洲所超越,不但高档瓷器被德国迈森等品牌垄断,应用更为广泛的工业陶瓷和卫生陶瓷,也自欧洲工业革命后进入快车道。抽水马桶的坐便器和水箱,都是卫生陶瓷应用最广泛的领域。
在很长的时间里,中国都无法生产出合适的抽水马桶用瓷。这种用瓷与一般的碗碟和花瓶不同,因为长时间浸泡在水中,所以吸水率必须很低,同时作为洁具,表面的异物吸附率必须很低,还要承载人的重量,强度要足够。
很多人觉得景德镇是中国瓷都,中国现代卫生陶瓷肯定也起源于此,其实并非如此。卫生陶瓷作为现代工业的产物,不可能在传统的景德镇出现,而是始于新兴工业城市唐山。1914年,唐山启新洋灰公司聘请德国技术人员,从德国进口原料,开始生产卫生陶瓷。可惜的是,二战爆发后,德国原料断绝,启新瓷厂改用中国原料生产,成品率和产品质量大幅下滑。
1949年前,仅有几家工厂能生产卫生陶瓷,产量也很低。1949年后的三十年里,中国卫生陶瓷行业没有什么变化。直到1984年,还有上海技术人员在专业文章里表示目前上海电瓷厂卫生瓷分厂生产的抽水马桶,还是使用唐山工厂五十年代的样式,而且早在产品抽检中,合格率不高,用水量更是居高不下,冲一次水甚至要用十几升。
1986年,上海电瓷厂卫生瓷分厂与美国公司合资,引入先进技术,购入一套年产36万件的中高档卫生洁具生产线,1989年实现出口。
1993年,中国的卫生陶瓷产量已跃居世界第一位,虽然主打中低端市场,但已经能够实现自给自足,并有大量出口。
到了2000年,建设部等部门联合下发通知,要求新建城市商品房淘汰一系列“落后产品”,其中就包括禁止使用一次冲洗水在9升以上的抽水马桶。此外,原先合格率极低、密封性很差的金属密封水嘴也被陶瓷片密封水嘴所取代。当然,规定只是顺势而为,起主导作用的还是市场,因为人们有需求,旧产品自然会被淘汰。
目前的中国抽水马桶市场,产销量都是世界第一,需求极大。2011年,中国抽水马桶产量为3272万个,2015年为7029万个,2016年达到7404万个,产量逐年上升。
在品牌方面,一线品牌也已不少。比如1994年成立的箭牌卫浴,1982年创办的惠达卫浴,还有恒洁卫浴、东鹏洁具、法恩莎卫浴、浪鲸卫浴、安华卫浴、航标卫浴、金牌卫浴和康纳卫浴都位列十大品牌。此外,如九牧等品牌也有相当的市场占有率。
高端产品中,人们最熟悉的当属源自日本的TOTO,同类产品价格基本是国产品牌的两到三倍。美国科勒也是非常知名的卫浴品牌,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家族企业之一。再就是1917年成立的西班牙品牌乐家,如今是欧洲第一大卫浴品牌。
当然,还有更高端的,比如LV就设计过一款售价10万美元的马桶。据说是剪裁了24个总价值1.5万美元的LV包和行李箱做外饰材料,内壁还贴满了金箔。不过仅此一个,并不量产。
智能马桶是未来趋势
1964年,美国有人为了照顾生病的父亲,研发出了集冲洗和烘干功能的智能马桶盖,并获得发明专利,开启了智能马桶时代。
不过智能马桶的真正量产始于日本,TOTO从那位美国人手里买下专利,并进行二度开发,加入了座圈加热、暖风烘干和除臭等功能。
直至今日,日本仍是智能马桶的最强阵地。去过日本的人都知道,日本公厕的干净清洁堪称世界第一。日本马桶也注重舒适和人性化,智能马桶配有洗手盆和干手机,还有除臭设施,自动升降按钮,最贴心的是仿声冲水录音,可以避免各种尴尬。目前,智能马桶在日本的市场普及率已经达到90%。中国游客在海外购物,智能马桶盖也是大热门。
国内智能马桶的生产也有相当长的历史。目前,国内九成智能马桶产自浙江,其中又有六成产自台州。
1990年,台州维卫电子洁具公司总经理金诚宇在日本考察时,第一次见到智能马桶盖,当时智能马桶在日本的普及率已经高达80%。于是他花了八千多元买了一个松下马桶盖带回国,然后拆开研究,花了数年时间,才于1995年造出中国第一台智能马桶。但此时的国产智能马桶,不但技术不成熟,市场需求也小,当时连普通抽水马桶都没有普及,有多少人又知道智能马桶?即使真的有需要,也会选择进口产品。
但在十几年后,台州智能马桶行业已经崛起,而且渐渐从单纯的代工发展至自主品牌。目前从事整机生产的企业已有二十家,相关零配件企业三百多家,成为全国最大乃至全球最大的智能马桶产业基地。而且,目前除了陶瓷底座仍需要在外省市引入外,其他包括电子芯片在内的各种元件、管路和塑料配件都有能力在台州本地解决。
不过在芯片这一核心技术上,除了台州和上海有足够技术和产出外,大部分还是来自日本、韩国、德国和美国等国家。而且国产芯片的技术整体还是相对落后,返修率相对较高。但值得欣喜的是,也有不少技术已经达到了国际水准,比如有企业研发了瞬间加热恒温技术和水气混合处理技术,还有企业研发了紫外线*菌技术、自动感应翻盖技术等,再如防溅水防臭抑菌的“泡沫盾”等专利,也非常实用。
目前不少企业还在开发基于大数据的健康系统,通过马桶圈上的传感器监测使用者的心率和体脂,记录如厕频率和时间,通过APP反馈数据,形成健康检测。当然,相关产品在日本、韩国和欧美早已出现,比如TOTO的智能马桶,不但有自动冲水、座圈加温、女性专用冲洗、臀部清洗、暖风烘干、自动除臭、微光照明和自动翻盖等基本功能,还有按摩通便、播放音乐、采集尿样、测量血压等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智能马桶行业一直在跨界运行。小米就推出了智能马桶盖,而且售价相当低,属于平民化产品。
有资料显示,目前中国抽水马桶年产量八千多万个,但智能马桶占比仅为5%,家庭普及率更是不到3%,即使上海北京这种大城市,家庭普及率也不过8%,相比日本90%的普及率,空间巨大。而且智能马桶无论售价还是利润,都远超传统抽水马桶,尤其是进口产品,动辄数千美元。尽管国外大牌、国内传统卫浴品牌和智能马桶专业生产品牌都齐齐进入这个市场,仍然离饱和还有十万八千里。有人预测,到2020年,中国智能马桶市场规模将超过800亿元。
马桶的未来会不会告别下水道?
抽水马桶真正在人类社会普及,离不开下水道这一配套。很少有人会想到,直至今日,全球仍有二十亿人无法使用抽水马桶,而是继续生活在秽物污染中,也因此更容易染上各种疾病。
2009年,比尔·盖茨就提出一个问题:人类能否跳过公共卫生长期以来的黄金标准——冲水式厕所、下水道和污水处理厂?
换言之,人类能否不通过下水道设施,甚至不依赖水资源或供电,就能解决城市的便便问题?
所以,盖茨基金会于2011年启动了“马桶革命”,研究各种新型马桶,比如不需要冲水的马桶,不需要用电的马桶,不需要连接城市下水道系统的马桶……
日本业界这些年也在研究无水厕所,同样颇有成效。
这个想法并非噱头,如果这类产品研发成功,而且能够降低成本,并实现普及,甚至有望改变人类社会。日本就将无水厕所的概念引入非洲肯尼亚进行尝试,一来适应当地环境,节省水资源,二来还通过二次处理,将排泄物发酵为肥料用于农业生产。
对于那些因为没有完善下水道系统或水资源匮乏,导致抽水马桶无法普及的国家来说,这可能是未来的一条出路。
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市井财经立场,且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