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12月,当46岁的爱妻加琳娜患癌而逝,77岁的苏联元帅朱可夫,瘫痪在床,对身边人说:
“这个打击对我已毫无痛苦可言。”
7个月后,1974年6月18日,即48年前的今天,这位老人也在无声的悲痛中离世。
他和她的爱妻是如此亲密,要活便活,要病就一起病,要死,我也马上就去。
一、
加琳娜比朱可夫小31岁。
1950年,在朱可夫被贬谪乌拉尔军区司令时,加琳娜刚从医学院毕业。
54岁的他身体不好,在医院工作的加琳娜,每天上门为他看病。两人就这样相识。
朱可夫有过家庭和孩子,但在大清洗之后,天各一方,与家庭基本断绝了所有联系。
33岁,加琳娜年龄与他的女儿相仿。悉心的照顾,让他感受到了亲人般的温暖。
他喜欢她的质朴。最让他梦绕魂牵的,是她那双纯洁的眼睛。
美丽的脸庞、窈窕的身材、轻盈的步态、优雅的谈吐,让老朱心生涟漪。
表露心迹之后,加琳娜窘迫至极。
这个卫国战争中的战神,伟大的元帅,虽遭命运的不公,但一直是她心目中的大英雄,如父亲般的巍峨。
朱可夫锲而不舍,终于得到了一生中最热烈的爱情。
“我遇到过很多漂亮的姑娘,其中不乏比*妈漂亮之人,可她却是独一无二的,就像我心中的太阳。”
朱可夫晚年对自己的独生爱女朱可娃说。
爱女在他60岁那年出生,那时,朱可夫在政治上正值过山车的顶端。
一年后,他被撤销了所有职务,放弃了一切抱负和前途,像个普通的退休老人一样,远离了他一生的土壤——军队。
幸有爱妻爱女。
一起度假时,人们会夸“你的小孙女多可爱!”以为他们是一家三代。
他就生气而骄傲地说:“这是我女儿!”
二、
不幸在这个家庭中继续降临。
1967年12月,40岁的加琳娜确诊患上了癌症,朱可夫获知后一下子晕倒。
12天后,他因中风导致了偏瘫。
残忍的病魔,就这样瞬间打垮一个家庭。
有钱没人,有势无亲,有医无治,是晚年人生三大不幸。
朱可夫基本全占完,而且,他被再次打倒后,也没有了权贵之身,朋友基本上都背叛了他。
妻子一人去专业医院做治疗,他这里命若悬丝,孤独地躺在另一家医院的病床上。
人生晚年比这更糟糕的,还能多糟糕?
除了书信往来,相互鼓劲,他们什么都帮不到对方。
一次,加琳娜在做完大手术后,不顾羸弱的身体需要修养,冒险逃出医院,来到朱可夫的病床前,装出已经康复的样子,给丈夫看。
朱可夫极大振奋,生命力瞬间满血,病情真的好转起来。
精神的力量,可以挽救一个人。
但也可以迅速摧垮一个人。
1969年秋,加琳娜再次去别的医院治疗,两人再次分别。
直到4年后去世,两人聚少离多,在不同的医院病房里,对彼此强烈地挂念。
书信往来中,多是隐瞒自己的病情、安慰对方,甚至编造着令人垂泪的谎言。
三、
“如果你写的是实话,那我非常高兴,亲爱的,强壮起来吧!过不了多久,我们俩就会康复的,我们要像原来那样一起去度假,我离不开你……”
——1969.919,加琳娜
“我今天感觉好多了……玛莎(爱女)正高兴地看雪景呢……
不必挂念我们,最重要的是你的身体。你好,我们就也好了。
我希望再见面时,你已经生机勃勃,完全康复。我也争取如此。家里万事如意。拥抱你并热烈地吻你。”
——1969.9.24,朱可夫
“我太想家了,简直今天就想回去,我在这儿非常孤独……”
——加琳娜
“我逐字逐句地斟酌你的来信,以期挖掘出你言犹未尽之处,和你极力隐瞒的内容。
如果你只去了两次‘空中宫殿’就心动过速,说明你身体欠佳。你应该坚持不懈地治疗……
时间是最好的医生,我期盼自己的体质能够恢复,还有你的——我温暖的小太阳。”
——朱可夫
1970年,加琳娜再次只身一人去他地治疗:
“……我片刻都离不开你,以后我再也不一人出门疗养了。
要是我见不到你,不知道他们把你照顾得怎么样,不知道你需要的东西是否都按时拿给你,休养对我来说又有何意义?”
1973年11月,加琳娜去世前,朱可夫与她做了最后一次通信:
“我现在只靠一个希望活着,希望我们面前是光明、幸福的生活……”
——朱可夫
“最最亲爱的格奥尔基,我对你的爱一如往昔,我正努力着、抗争着,期盼着生活会更美好,期盼着在家中与你重逢。”
——加琳娜
可能感觉到妻子病危,瘫痪在家的朱可夫急切地要求去医院看望她,但加琳娜坚决不让,她不想让他看到自己去世前被病魔折磨得又黑又瘦的样子。
1973年11月13日,加琳娜走了。
她死也没有让朱可夫去看她最后一眼。
她比朱可夫幸福,她没有承受失去爱人的巨大悲恸,她没有看到自己一生最爱的人死时的模样,她从来没有失去那个父亲一般给她16年温暖的最深沉的爱意。
朱可夫再次失去了一切。“这个打击对我已毫无痛苦可言。”他对身边担心他的人说。
除了默默整理自己的回忆录,生活中没有更多言语。
上帝夺去了他的精神支柱,就等于夺取了他的生命。
7个月后,78岁的朱可夫也撒手人寰。(完)
参考文献:
《生死不渝的爱恋———记朱可夫元帅与他的爱妻》,玛·朱可娃、艾忻,《俄罗斯文艺》,2001年03期
《朱可夫大传》,徐隆彬,山东人民出版社,2013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