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动荡,北方民族侵入,它们的一些服饰文化与中原服饰文化来了一次大碰撞与融合,使鞋子的样式也变得更加丰富多样。高履,木屐,丝缕,手编鞋等样式相继出现,布锦鞋也开始出现了花纹,更具观赏性,其中木屐鞋最为流行,上至天子,下至文人上庶都穿木屐。
木屐为木头所作,屐为木底下装前后两个齿的鞋,便于在雨水泥地中行走。它和草履一样,样式比较凉快,和今天的凉鞋类似,但其御寒性较差,穿着木屐行走,对道路质量的要求很高,人在行走过程中也需要特别小心。
隋唐时期是服饰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靴子常用彩皮或织锦制成尖头短靴,靴上镶嵌珠宝。唐代妇女最喜欢由魏晋时期发展而来的高头履(高头履又称翘头履,鞋头上翘,这被称为鞋翘,高高翘起的鞋翘被认为有步步高升之意),贵夫人的履大多具有各种各样装饰精美的高耸履头,最高达30厘米。而鞋子作为鞋子统一称呼也始于唐朝,并且唐朝还出现了鞋号。
到了宋朝,缠足之风愈演愈烈,女性鞋子开始走向畸形。缠足履(三寸金莲)演变出不同的形制把唐朝崇尚的“小头鞋履”推到了三寸为美的程度。但一般的劳动大众不缠足,穿平头鞋、圆头鞋和蒲草鞋。南宋时期出现的针织鞋,上面带有菱形图案,精湛的工艺与现代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明清这一时期鞋式的发展有着明显的政治干预色彩,开始非常注重其中的文化因素。鞋子的款式、花纹图案等,开始复杂化,同文化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明代时期,朱元璋极力推崇汉唐宋时期的鞋文化,便将汉唐宋时期的形式进行取样与改进,是中国古代鞋文化的一次重大的总结。北方地区的百姓以布鞋和草鞋为主,冬天可以穿简单的牛皮靴用来防寒。而南方地区百姓多喜欢木屐,因为木屐廉价耐用成为南方百姓喜欢穿的一种鞋式。特别是现在一些戏曲服饰中的鞋都为明代的样式,比如京剧和豫剧中的演员的鞋式多为明代的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