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明史·徐辉祖传》记载:
辉祖,初名允恭,长八尺五寸,有才气。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徐辉祖的名字都叫徐允恭,后来建文帝朱允炆登基,为了避讳“允”字,才改名为徐辉祖。他身长八尺五寸,年少有为。洪武初年,徐达多次出征北伐,家中一切应酬皆是徐辉祖主理。徐达治家本身就严格,徐辉祖按父亲要求,“家众肃然”。待弟弟们逐渐长大,徐辉祖又多次跟随徐达在军中历练。
当时,在明朝初年的“将二代”中,朱元璋最重视的两人,一人是徐辉祖,另一人是李文忠之子李景隆。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裁撤大都督府,设立五军都督府,徐辉祖被调任到左军都督府任职,四年后,徐辉祖“以勋卫署左军都督府事”,意思是,朱元璋把大明朝五分之一的兵权、左军都督府交给徐辉祖暂管。两年后,朱元璋又把这个职位交给了李景隆。
从这里可以看出,朱元璋当时有意在锻炼徐辉祖和李景隆,希望这二人能成为明朝下一代帝王的柱石。
洪武十七年,徐达在北平练兵时背疽复发,朱元璋忙派徐辉祖持手诏去探望徐达。次年二月,徐达去世。朱元璋悲痛万分,追封徐达为中山王,将徐达配享太庙,位列第一位。
三年后,徐达的丧期已满,徐辉祖以徐达长子的身份继承了魏国公爵位。《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九十四》记载:
洪武二十一年十月……丙寅(二十六日),命中山武宁王徐达子允恭袭封魏国公。
纵观徐辉祖的青年时代,在徐达去世之前,他是大明第一勋贵家的长子,更是朱元璋着力培养的“将二代”。他从小深受徐达的熏陶,不管是在军事成就上还是人格上,都是合格的魏国公接班人。
二、新帝即位封太傅,大舅*甥悔不及徐辉祖继承魏国公爵位时,大明朝的“将二代”们已经普遍成长,李景隆、常升、邓铭(邓愈之子)等皆在军中任职。然而,朱元璋唯独喜欢徐辉祖和李景隆,其中,徐辉祖尤其受重视。
为了让大明朝的第二代魏国公快速成长,朱元璋多次派徐辉祖到各地练兵。《明史》载:
数出练兵陕西、北平、山东、河南。
洪武二十二年,朱元璋派徐辉祖到陕西“休息士卒”,由于老将傅友德在军中,朱元璋担心傅友德干涉徐辉祖行事,特地下旨将傅友德召回京师。
另外,徐辉祖曾至少三次去北平练兵,而屏藩北平的燕王正是徐辉祖的姐夫,徐辉祖因此和他的几个外甥也较为熟悉。
洪武二十六年,元朝降将阿鲁帖木儿有造反之意,朱元璋派徐辉祖带兵北上擒贼,徐辉祖不负众望,一战而胜,将阿鲁帖木儿活捉。归来后,朱元璋让徐辉祖掌管中军都督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