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是否是传统,历史一直都是中国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以史为鉴”更是被我们时常挂在嘴边,从某墟某文的出土再加上某些“中国特色风格”的“历史古籍”的“佐证”下,“夏商周迭代体系”现在成了中国古代历史的金科玉律并写进历史课本,而我们以史为鉴也大概就是以此为鉴。但是你是否想过如果我们参考的对象本身就是错误的呢?那我们还能知兴替吗?现在几乎所有的人无法正视“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的历史地位!但是由于这两个遗址在我的认知中对于中国文明甚至世界文明的起源拥有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写下这篇文章,试图从纯理性的角度解读文明的起源。当然这只是我的一个“非常接近真相”的猜想。
在说三星堆和金沙以及大家关注的一些热议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生存压力”对生命进化产生的重要作用!为了节约大家的时间,我就直接说结论了——在极端环境下,生物为了生存会无条件去适应环境以求得一线生机;并且越是大的压力越能撬动更底层的结构。比如简单的一个群体经常遭遇猛兽的袭击可能只会让这个群体造出更具防御力的房屋,然后习惯晚上把门关上,又比如食物短缺,可能群体原来所食用的食品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从而促使他们不得不找一些以前没有食用过的食物来充饥,从而改变其饮食结构,而当有更具威胁性的压力到来时就有可能撬动生物的底层代码,就像“紫色地球假说”中提到的真细菌在古菌的“压榨”下被迫放弃古菌使用的以视黄醛为中心的光合系统而改用以卟啉为中心的光合系统。而这些最基本的规则恰恰是容易被我们忽略的内容,在下文中我将把这种“压力”传导到我们的文明发展中去,以求更好的还原事实!而不是被那些“中国特色风格”的“历史古籍”牵着鼻子走。
现在我们大致认为人类起源于非洲,这个观点我亦认可,又有人说人类文明(此处说的文明指的是高级文明)起源于非洲,这个观点我却并不认同。因为非洲过于富饶且地貌单一,这种单调且富饶之地缺乏推动文明前进的动力。缺乏压力的非洲祖先显然最可能的状态就是“知足常乐”。而随着非洲大陆弱势的群体陆续迁往世界各地,全世界进入了“相当长的”和平发展时间。更强势的群体占据距离出发地更近更好的地区,而更弱势的群体则越来越远离非洲。这个时候的地球是真正的地广人稀,猎物、野果、鱼虾可以满足所有人的需求,而这也决定了人类各群体最原始的饮食结构!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人口越来越多,平原等更容易获得生产资料的地区被强势的群体所垄断,而弱势的群体很可能被强势的群体赶入了生产资料极少的山区!而我们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了。
在全球众多被驱赶至山区的弱势人类群体中,有那么一支来自青藏高原的人类群体,经历了无数岁月最终得以发展壮大(第一次人口爆炸),在经历了第一次人口爆炸之后,青藏高原已经无法承载该群体的生存需求,于是他们进行了第一次人口迁移,而他们的主要目的地便是四川盆地(此时的四川盆地我猜测应该主要还是以水面为主,因为如果这个时候四川盆地已经基本露出水面的话,该区域应该分布有大量的人类且拥有一个强大的部落,而刚从青藏高原下来的古夏人显然不可能是这个庞大群体的对手,他们会淹没于历史的尘埃中,而不可能成为青铜文明的创造者和铁器时代的先驱,这也会与三星堆和金沙出土的文物所具有的高原元素和古埃及、苏美尔文明不相符。提示:作者所说的假说是统一了华夏文明、苏美尔文明、古埃及文明的全球高级文明起源假说,在我的上一篇文章中有写到),起初他们应该生活在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的过度地带,此时他们虽然经历了第一次的人口爆炸,但是人口基数还是很少的,所以他们的生产资料来源还是采集、捕鱼、狩猎。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四川盆地水位慢慢降低,他们逐步进入四川盆地,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善(四川盆地在历史上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人口密度和人口总量最高的地区之一,这很重要!因为这直接体现了四川盆地的人口承载能力!),该群体迎来了第二次人口爆炸!这将是决定这个群体,也就是我们的夏人祖先(从这里开始我开始把他们称为夏人,因为在之后的非常长的时间内中国的历史将会由他们主导!从最开始的夏商之争到之后的夏商周三国演义,我们口口相传的华夏文明从他们开始了!)的最重要的一次人口增长!他们也将会在完成这一次人口爆炸之后正式登上历史的舞台!
夏人在四川盆地完成第二次人口爆炸之后,人口基数已经具有相当大的规模,而这个时候他们所需要的生产资料来源应该还是采集、捕鱼、狩猎,但是四川盆地已经无法再承载更多的人口,所以这个时候我们的夏人祖先进行了一系列的对外扩张!其主要的扩张目标我猜测很可能是沿着长江、嘉陵江和汉江进行。他们先后占据了云梦泽周边、汉中盆地、关中平原、河湟地区,以及云南、贵州和广西一部分。而太行山以东、长江以北则被以游牧狩猎为主的商人占据。而以采集、捕鱼为主,辅以少量狩猎为生产资料的夏人在武力值上要低于主要以狩猎为主的商人,在平原上作战根本不是商人的对手,导致夏人不能再用对外扩张通过扩大领土面积的方式来获得生产资料,而夏人在占据汉中盆地等地后又迎来了第三次人口爆炸!而这一次人口爆炸来临之后,并不能像第二次人口爆炸之后带来人口红利,相反这一次带来的是“生存压力”!过快的人口增长导致自然的环境无法承载这么多的人口,而通过继续扩张以求个更大生产空间的办法又因为商人的强大不能成立!所以夏人的第三次人口爆炸将具有特别的意义,它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类“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力!!!
农业的产生→在与商人的拉锯战中,夏人迎来了第三次人口爆炸!他们也无法通过扩大生存空间的方式获得更多的生产资料,于是人类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文明便从这里萌芽了!以前的夏人获得生产资料的方式大概是:1.直接采集野果、野菜 2.捕水里现成的鱼虾等 3.少量的狩猎以获得兽肉和御寒的皮毛,但是现在一切都不能满足人们的基本生存需求了,所以他们或许从这个时候开始,开始尝试种下一些野果野菜的幼苗,以求得来年有更多的野果野菜可以采集,在这种方式的作用下,也许他们在第二年真的获得了比往年更多的食物,而且他们可能发现相同的野菜苗在不同的地方种植可能来年的收获也有差距,于是他们开始有意识的在特定的地方(肥沃的)统一种植(便于管理和收获)这些种子或者幼苗等,渐渐的他们开始把这种方式推广开去——农业产生了!!!同样的渔业、家禽家畜等养殖业也可能这样产生!(莫要听某些砖家说什么抓多了吃不完所以养起来慢慢的就发展成养殖业了,这种说法就听听就好,当然我不排除有极个别家里有矿的可能有这么个情况存在,但我们不考虑这种十万分之一的极端情况,因为真的不是每个人家里都有矿,要不然古代为毛还吃观音土,啃树皮?我们只考虑普遍情况,普遍情况就是穷的人远远比有矿的多!)。
丝绸的产生→随着农业的发展,夏人的食谱中植物性食品所占比例越来越高,最终捕鱼、狩猎等食品来源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从而改变了夏人的饮食结构!饮食结构的改变进而改变了夏人其他生产资料的构成!比如→御寒物品,以前人们可以把猎物的皮毛当做御寒物品,但是随着农业的发展,植物性食物成为夏人的主食,从而狩猎对其的吸引力降低,进一步导致食品和御寒物品之间的比例失衡!!!以前可能是在保证人们的基本生存的情况下食品总是短缺的,而御寒物品(可以多次使用嘛)可能是过剩的,但是在农业成熟后,食品可能相对于人们来说是过剩的,而御寒物品却是短缺的!可能在某一天,在一个门口有一颗桑树的小院里恰巧有一个善于思考的人,刚好他那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发现一只蜘蛛在织网,于是受到了启发,在花费了十年的潜行研究,用无数种材料实验了十万次后——丝绸(纺织业)产生了!!!
领先的科技→随着农业的发展以及纺织业的成熟,我猜测夏人迎来了第四次人口爆炸!从而对可耕种土地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而在夏人的统治范围内可直接耕种的平原地区是非常有限的,想要获得更多的土地就只能开垦荒地,而开垦就要求人们用尽可能少的力气开垦出更多的土地,于是就要求人们对耕种工具的材料和结构进行不断的改进和优化,而这直接对夏人的科技创新能力起到了巨大的正向推动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夏人的青铜技术不断的发展完善,最终达到极致!——三星堆遗址便是最好的证明!!!但是你觉得这就是终点吗?不!这只是开始!因为夏人在青铜器技术到达巅峰的时候,放弃了青铜技术路线,进入了铁器时代!——金沙遗址便是最好的证明!!!(提一嘴:我猜测三星堆文明应该是“后羿代夏/太康失国”的时候被那叛乱分子跑到了夏人祖庙一通打砸烧后毁灭的,之后少康中兴剪除敌对势力后再收集祖庙之物后统一埋下的(可能各坑情况不同,但是大概是因为这个原因),然后再迁都金沙。至于那么多象牙,其实很多人在猜这些象牙有啥作用,其实这些象牙压根没有什么作用,很可能就是由附属部落进贡的,然后因为没有什么用就一直存放在祖庙内,之后收集祖庙遗物的时候就顺带着一起埋下了。。。同样再说金沙遗址,金沙遗址的青铜器技术相对于三星堆遗址退化了,然后很多砖家就说了,哦,这个三星堆人破落了,就只能捣鼓出这些东西了!但是这群砖家忽略了一个根本的事实就是_金沙遗址的金器技术相对三星堆有了显著的提高,也就是说技术进步了!那为何金器技术进步了,而青铜技术退化了?我们对比一下全球青铜时代的器物就会知道,三星堆的青铜技术是最先进的!它已经站在青铜时代的巅峰了!!!你还要求它怎么进步???所以综合考虑可以知道,金沙青铜器技术之所以会退化很可能是由于技术迭代导致青铜技术路线被放弃之后造成的退化!也就是说三星堆人在铸造金沙青铜器的时候就已经全面进入了铁器时代!!!而由于祖庙的祭祀之物被捣鼓,他们不得不再铸造一批青铜器,所以这些已经干上了铁匠活的工匠又跑去干了不太熟悉的青铜器活。体现到青铜器上就是金沙青铜器技术相对三星堆遗址退化!。而金沙文明应该毁于秦灭巴蜀,史*载秦灭巴蜀后蜀地发生了一次叛乱,而金沙遗址应该就是由这些“叛乱者”收集祖庙遗物埋下的!!!因为这个时候秦人已经从蜀(夏)获得了它们完善千年的铁器技术(夏末商初公元前1600年----秦灭巴蜀公元前316年,铁器技术已经在蜀/夏完善了1000年左右)!!!所以夏人金沙祖庙内的这些青铜对于秦人来说压根不值一提,毁掉就可以了,摧毁他们的信仰即可!!!!)。
女性的地位→前面我说到,农业的发展改变了夏人的饮食结构,同时也影响到了他们御寒物品的改变,而这俩者的改变进一步改变了夏人男性和女性的社会分工!!!在农业没有发展之前,女性负责采集,而男性负责捕鱼、狩猎等等一系列的活动,男性在生产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这种现象,特别是生活在北方草原的群体特别明显,因为一个家庭只需要男人出去狩猎,打到猎物就可以解决吃饭和御寒的问题,女人几乎什么都不用做!也就决定了男性在家庭中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女性地位低下。而推广农业后的夏人则压根不存在这种情况,因为食品需要男人的耕种,而御寒物品需要女人的纺织,所以谁也离不开谁,他们只有相互配合才能同时解决吃和穿两个最基本的问题,缺了谁都不行!所以男女的关系在家庭中相对平等,这也可以从川渝地区的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体现出来。
夏人的文字→关于这一点,我只想说夏人至少在铸造金沙遗址青铜器的时候就进入了铁器时代!他们会没有文字吗???夏人的科技领先同期的商至少1000年,商人都有甲骨文,夏人会没有文字吗?而且他的文字需要像商刻于甲骨或者周刻于竹简吗?不需要!而且我敢断言!现在流行于云贵川的西南官话就脱胎于夏人的语言!!!而他们的文字语言亦被夏化的周人所继承!不过夏化的周人受限于科技水平的落后以及生产力的低下用不起丝绸或者“纸”作为书写载体,才被迫使用竹简,而由于书写载体的差别太大,所以我猜想周人所试用的夏文字是适应性改造过的(崇山峻岭的西南地区为什么会有高度统一的西南官话?如果不是曾经有一个强大且悠久的势力长期统治这个区域怎么可能做到如此统一!现在那些砖家说什么西南官话起源于某某时候,我只能呵呵了,还有的叫兽说什么甲骨文传过来了,我也只能呵呵呵了)。
匈奴的起源→在上一篇文中我提到了夏人的大概领土,并猜想周人是北方来的游牧民族与关中的夏遗民融合而成的,而匈奴大概率就是由于这次周人的入侵和夏王朝的内乱而形成的。过程大概是——“太康失国”时期夏王朝发生内乱,叛军攻入夏人大本营,并毁了夏人祖庙三星堆。与此同时,“周人”从陕西北攻入关中平原,而秦岭以北的一些高级将领在四川老家被叛军攻破的情况下无法南下归川,也无法东进,因为东边是商人的地盘。在“周人”的步步紧逼下只能西遁,进入河湟地区,而“周人”在关中站稳脚跟后向西进一步挤压其生存空间,最终只能远遁塞外——成为后世人所说的匈奴。所以说,人家匈奴一直强调是自己人,可是没人听啊。从这方面也可以看出远遁塞外的匈奴其实应该是带走了一部分当时夏王朝的顶级科技,不然其基本无法面对塞外那些游牧民族,也不能在西汉之前对南方造成那么大的威胁!也许是被打断了脊梁骨,也许是他们也忘记了家在那里,坚持了千年,最终放弃了南下的归家路,不知其一路西去的时候是否回望过那魂牵梦绕的地方。留在家乡的人忘了身份,记得身份的人离了家乡……
秦国灭亡的真正原因→前一篇文章中我说秦灭六国的真正原因是因为秦国从四川盆地获得了领先千年的铁器技术,依靠千年科技覆灭了六国!但我们知道秦二世而亡,那么既然秦国拥有了领先千年的科技为什么又很快灭亡了呢?这不是很矛盾吗?其实不矛盾哈,我就直接上答案了——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就要搞清楚是谁灭了秦,项羽对吗,没毛病!那项羽为什么可以灭秦呢?难得项羽对秦领先的科技免疫?哈哈,不卖关子了,主要呢是项羽依靠科技进步进行了战术创新(高机动骑兵战术)!要知道楚国其实是比较早拥有铁器的,虽然他的没有秦从巴蜀获得的技术先进,但是相对于原来的青铜剑是好太多了。铁器的出现推动了战术创新,而项羽就是那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青铜剑是无法运用于骑兵战术上的哈)。秦国的灭亡就是因为它依然使用落后的战术,空有当时最先进的武器,但是面对项羽的高机动骑兵战术压根没有还手之力,最终被灭,也算是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从这里可以看出只有科技进步才能推动战术创新!而新战术对于旧战术拥有压倒性的优势!科技!科技!科技!重要的事说三遍。
项羽为何败于刘邦→在上一个问题中我说了项羽依靠战术创新灭了秦国,那为何又败于刘邦呢?是韩信太强吗?其实不是哈,只能说根本原因不是,其实最根本的原因是1.蜀地拥有当时整个中国最领先的科技(领先千年的铁器技术)!2.蜀地人民对秦国的敌视而刘邦是名义上灭了秦国的人所以刘邦得了蜀地民心。3.刘邦集团偷师了项羽的高机动骑兵战术。所以项羽只要一开始没有摁死刘邦,只要让他入了川,不管项羽最后过不过乌江,结局就已经注定!当然这里还是要说一下韩信还是有作用的,但是萧何的作用是远远大于韩信的。不过可惜了项羽,其可以称的上是中国最天才的军事家,没有之一!出道即巅峰!后世两千年间中国最高效的战术基本延袭了项羽的衣钹。
刘备为何没能复制刘邦的传奇→都说“得巴蜀者得天下”为何刘邦得了天下,而刘备却不能?那么是这句话失效了吗?其实并不是,而这句话要发挥作用要加上两个条件——1.必须要在晋朝以前(蜀地依然保持有一定的科技优势)。2.得巴蜀不但要得巴蜀之地还要得巴蜀人心!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刘备作为一个外来人压根没有得到蜀人的支持。这是最根本的原因!诸葛亮那套在蜀地压根行不通,把川中豪强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相当于把川民推向了刘备集团的对立面!结局可想而知!法正提出的效仿刘邦“约法三章”才是正途。一个团结的且拥有科技优势的四川是非常可怕的!而一个人心不齐的四川即使拥有原子核也只会打酱油。
唐之前地分东西,唐之后地分南北→中国历史上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在唐之前的朝代分裂基本都是分为东×,西×。而唐之后的则为南×,北×。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呢?直接上答案哈——其实就是因为在唐之前(准确的说是八王之乱之前)四川盆地和关中平原相对于东方拥有科技优势;同时,中国整体相对于北方游牧民族拥有科技优势。在这两方面的相互作用下游牧民族打不过我们被我们据于国门之外,而中国内部,东方区域的人口优势在西方区域的科技压制下无法发挥出它的体量优势!给人的直观感觉就好视定都西安就能统御天下。而且控制力超强!当然啦某些野心家要自己单干就只能跑远离西边的东边去依靠体量优势试图和西方掰掰手腕,其结果基本都是迎接来自科技的批判,一巴掌就老实了。而五胡乱华之后中国的领先科技被胡人学去了,导致中国对北方游牧民族的科技压制失效!在唐朝的时候由于唐朝是由农耕文明和游牧民族融合而成的超级文明,所以依然可以掌控南北局势,这个时候的四川其实相对于其他地方已经基本不存在科技优势了,所以也无法发挥统御东西的作用。在科技优势尽去后中国的主要局势就由西方区域统御东方区域同时国内统御国外变成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在同科技水平下的同台竞技。结果可想而知!种地的打不过打猎的!南北矛盾加剧,政权基本依托秦岭—淮河,分而治之。这个时候的四川盆地虽然没了科技优势,但是却成了平衡南北的砝码!南方政权有四川,可以和北方政权55开,而若失了四川,那就是宣告南方政权凉凉。所以那些说唐朝把中国科技给了胡人的砖家叫兽们已经休矣!要不是唐朝的强大,为我们拖延了300年,中国可能已经用上阿拉伯文字了。而真正的败家子就是司马那一家子,葬送了蜀地历经数千年才积累起来的科技优势!!!
文学在中国的传播线路→现代砖家的观点是文学起源于北方然后慢慢的传播到中国各地,特别是江南文学的兴起被这群叫兽归功于北方氏族的南迁,对于这种说法我只能呵呵了!因为这种说法非但没有被历史事实所证实,相反其被证伪了!纵观中国古代文学史,以宋(蒙古人入侵四川为时间节点)为界,在这之前,中国文学最繁荣的地区为蜀地!没有之一!!!汉赋、唐诗、宋词皆为四川人执牛耳!而在这之后,四川遭遇蒙古人的入侵,蜀地大部分的世家大族沿江迁到了当时南宋统治的江南地区,四川文脉从此断绝!而江南文学也是在这个时候强势崛起!尤其成就了江西在南宋时在中国文坛的高光时刻!而北方除了一个杜甫还有有什么文学大家?还是那群被腐儒包装上位的各种“子”?说的难听一点,北方一直是中国的文化荒漠!我就想不明白这群砖家叫兽有什么勇气可以睁眼说瞎话,恬不知耻的说北方文学传播到了蜀地和江南促使其文学崛起?以落后蛮夷之地去影响文明发达地区?还有一说四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反常表现就说什么四川人杰地灵,多山水,适合文学创造!我就呵呵了!没有强大的文化底蕴你造几个李白、苏轼出来!如此种种,这也算是中国特色了。
文章太长,就写到这里吧,这篇文章主要解决几个关键的问题和一些历史上热议的问题,另外我需要强调一点,那就是总有砖家叫兽在说古代缺乏人口,所以他们很多事情都做不成,对于这种说法,我只想说无论什么时候人口都是过剩的!正是由于有限的资源与过剩人口之间有不可调和的矛盾,所以我们一直在发生战争!我们一直趋向于扩张!要理解这篇文章可以结合我的上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