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历朝历代批判的乱臣贼子,因为如果不那么做的话,就给了野心家和别有用心的人口实,但王莽直到在新台被起义军斩首,还有很多追随他一起赴死的人的你可以说这些人被王莽所蒙蔽,但也不得不说王莽是个很有影响力的人,他推行的新政尽管不合时宜,但是确实也是针对西汉末年土地兼并严重采取的措施,尽管过于理想化,但也是一种尝试和努力。
王莽成为皇帝,除了得到了王氏外戚的鼎力支持外,很多刘氏宗室也支持他,那是因为很多人认为王莽代表了天命,王莽苦心经营多年,维护道德楷模的形象,着力把自己打造成了一个完人形象,为此他的三个儿子先后死于非命。王莽的长子失手*死了一个奴婢,这在那个时代并不算什么大事,很多王氏子弟做得更过分,但对于王莽而言却是不能接受的,因为这会给王莽留下污名,于是在王莽的逼迫下,他的长子只好自*了。而王莽的二儿子因为替汉平帝说话,也被王莽害死了,因为汉平帝喜欢淳于长而不喜欢王莽。至于王莽的小儿子,也没能摆脱噩运,两个哥哥的死让他心有余悸,尽管做了太子,还是诚惶诚恐,生怕那一天父亲为了名誉和面子又要拿自己开刀。
王临作为王莽的小儿子,和王莽的一个婢女有染,这个婢女就是王莽夫人身边的贴身侍婢,王临担心自己的丑事被王莽发觉,于是和这个侍婢合谋,准备谋*王莽。他给母亲写了一封信,在信里面写道:“哥哥都是三十多岁就死于非命,我马上也到这个年龄了,不知道自己会怎么样,可能也不能在母亲身边尽孝了!”王莽发现了这封信,不免对王临产生了怀疑,于是妻子的葬礼,他并没让王临参加,随后对那个侍婢严刑拷问,那个侍婢受刑不过,便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和盘托出,王莽于是令王临自尽,这样一来王莽的三个儿子都死在了他的手里,他的夫人也因为伤心过度,先是双目失明,而后撒手人寰,王莽为了权力,维护自己的形象,彻底成为了孤家寡人。
王莽属于正史里最早实现禅让的人,他没有通过武装推翻政府的方式,而是通过相对温和的办法,不断地为自己造势,到了最后天下人都要求他继位,他把自己一步步推向了顶峰,这背后是王莽苦心经营多年,不择手段的结果,过去只有尧舜禹才提到过禅让,而王莽是践行的第一人,他不贪图钱财,因此他可以把自己的钱财拿出来发给大家,还可以给全体官员涨工资,还可以建造很多“经济适用房”,给那些需要的人居住,发生灾荒的时候,他就吃素不吃肉,能够做到克己服人。
王莽登上帝位后,开始了一系列改革,首先就是土地改革,把全国的土地都无偿征收,收归国有称之为王田,也就是国家的土地。每个人一百亩地,耕者有其田,要彻底改变商鞅变法以来的土地私有化,因为王莽看到了土地私有化导致土地兼并愈演愈烈,这在汉哀帝时,已经发展到十分严重的地步。王莽推行井田制,想用王道的办法来解决问题,但是豪强们怎么可能把土地交出来呢?王莽还废黜了奴婢制度,以后不能叫奴婢了,只能叫私属,还禁止买卖。这政策看上去很美好,但现实很残酷,因为豪强们不甘心土地被国有化,而农民们没有土地,又不能卖身为奴,生活得更加艰辛,因为他们根本分不到土地。要保证土地国有化,就需要强大的组织和动员能力,但豪强和农民都不支持,儒生们又没有能力,王莽的改制只存在理论上的合理性,现实却是无法操作的,因此王莽的土地国有化改革注定失败。
王莽在其他方面的改革大同小异,如盐铁官营,王莽把资源又全部集中起来,但这么做在汉武帝时期就被纠正过,国家过度的干预,只会让经济更加失序,但王莽把汉武帝时期这些错误的策略又恢复了。很多人说王莽是个穿越者,认为他的思想超前,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王莽不是超前而是复古,他推行王道,想以“纯儒”治国,但这么做本身就是行不通的。他只看到了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表面现象,没有意识到真正的实质。汉代治国经历了两个阶段,建国之初国力衰弱,因此推行休养生息无为而治,这时候的国策是道黄老之术,也就是道,顺其自然遵从自然规律。到了汉武帝时期则推行“外儒内法”,一方面崇尚儒学,但另一方面重用酷吏就是明证,如张汤、致都乃至后期的江充都是酷吏代表。
我们把王莽和霍光比较一下,就会发现二人的区别,霍光这个人在研究盐铁官营问题的时候,组织了一次辩论,让人和桑弘羊辩论,因为霍光认为自己在经济上不是专家,自己的看法难免偏颇有失公允,因此他组织了专家辩论,这样问题就清楚了,开边兴利的国策导致了后期的穷兵黩武,这是汉武帝统治后期最大的问题,既然大家达成了共识,那么就改正,这叫有理有据有方法,容易获得认可和成功。反观王莽,他不贪财,可以把土地分给穷人,可以把钱财用于拉拢人,但是缺少建立长效机制的眼界和能力,因此当王莽手里的资源枯竭后,他的统治也就到了尽头。他通过匿情留名的办法,获得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广泛支持,连乞丐都认为王莽是天选之子,这说明王莽动员能力强,但这些办法只能收一时之效,属于阴谋诡计而不是治国之道,因此王莽改制,导致社会各个阶层都怨声载道。
为了博取虚名,王莽耗尽了自己所有的资源,最后只能在渐台和他的支持者们一起灰飞烟灭。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