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开战以后,哥舒翰为了消灭政敌,派人伪造信件污蔑杨国忠手下安思顺通敌,导致后者被处决。
安思顺被*后,杨国忠极为惊恐。有小人对杨国忠说:“天下兵马尽在哥舒翰之手,如果他率兵西进,那您岂不危险?就算是皇帝也未必敢得罪他,很有可能用你的人头来安抚哥舒翰。”杨国忠耳根子软,立即感到极大的恐惧。于是,他不断在唐玄宗面前说哥舒翰的坏话,试图将他搞掉。
唐玄宗对杨国忠很信任,开始怀疑哥舒翰拥兵自重,图谋不轨,就强迫他出兵作战,最终惨败。
哥舒翰是统兵大将,掌握着唐军在关内的主要军事力量,无可取代。
而杨国忠是朝廷丞相,是朝中权臣,双方却能闹到你死我活的地步。
在敌人大兵压境的时候,将相不和,甚至要弄死对方,打仗不败才有鬼。
第三,节度使制度的反弹。
早在安禄山担任三镇节度使时,大量官员就认为,不能将边防卫戍部队三分之一的兵力,交给安禄山一个人。
唐军是府兵制度,最强悍的部队都在边境卫戍。
国内的军队都是乌合之众,战斗力不高,主要用于镇压老百姓叛乱。而安禄山掌握的就是边防部队,哥舒翰、高仙芝的军队战斗力大大不如敌人,只能退守潼关。
当时军事技术比较落后,防御一方即便官兵战斗力弱,也会有很大优势。
哥舒翰的部队是不能随便用于进攻的,毕竟实力比安禄山的部队差远了。
可以这么说,安禄山手中就是唐朝最精锐的部队,交给一个人完全掌握等于鼓励他叛乱。
唐玄宗不听别人劝告,选择无原则的信任安禄山。
被现实打脸后,唐玄宗转而对所有节度使高度怀疑,走向另外一个极端。
潼关战役之前,高仙芝、封常清兵败洛阳,被迫率部退守潼关,试图进行持久战。
这本来是正常的战略,唐玄宗却怀疑这两人同安禄山一样,拥兵自重。
在索贿失败的监军宦官边令诚诬告下,唐玄宗竟然犯了兵家大忌,也就是阵前*死大将、阵前更换大将。
两人被*后导致唐军士气受到重挫,又没有其他将领可以接收,只能委任中风偏瘫的哥舒翰代理。
哥舒翰病情严重,又对这些军队不熟悉,导致出现严重后果。
第四,高估己方实力,对叛军认识不足。
唐玄宗之所以让哥舒翰主动进攻,根本原因是没有把安禄山和叛军放在眼里。
即便北方领土大面积沦陷,唐玄宗竟然还是认为安禄山不足为患。
甚至洛阳被占领后,叛军距离长安已经近在咫尺。
唐玄宗看到很多报喜不报忧的战报,误判唐军还掌握着全局,最多花费一些时间就可以消灭叛军。
这就是唐朝政治腐败的根本性问题。唐玄宗养尊处优久了,身边又是一群溜须拍马的大臣比如李林甫、杨国忠等人,已经看不到国家、军队的真实情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