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像
到康熙朝,国家逐渐稳定,皇族的教育制度愈发完善起来。尤其康熙帝本身就是个大学霸,文献中曾有他读书“竟至过劳,痰中带血”的记载。他本人也经常去检查皇子们的学习情况,“于听政之暇,时时指授,罔或有间。”
雍正也深受其父的影响,雍正元年便在乾清门左侧设立了尚书房(道光以后称上书房),乾清门可是皇帝办公的地方,如此近的距离,其用意就是为了“近在禁御,以便上稽察也”。
影视剧中的上书房,图源网络。
第二年,雍正帝还对皇子入学之事特发上谕,明确规定了上书房内的陈设和师生见面之礼,尤其重视皇子对师傅的礼节。这样一来,皇子知礼重师,师傅也都尽心教导。
此外,雍正皇帝还设立了密储制度,打破了原先“立嫡以长”的嫡长子继承制度,而是采用“立贤不以嫡长”的制度:在同等教育条件下,通过竞争夺得皇位,如此,相对公平地解决了储君之事。
所谓密储制度,就是在皇帝生前,把自己认可的继承人名字写到两份圣旨里,一份放到自己的身边,另一份放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的匾额后面,死后拿出来对照印证。
这样一来,每一位皇子都可能成为继承人,他们每一位都要孜孜不倦、勤学不辍,比较全面地发展和完善自己,争取以自己的独特才能打动父皇,从而在最后的皇储争夺战中取得优势和决定性的地位。
第一位通过密储制度选出来的皇帝——乾隆帝,更为重视皇子教育,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正式下谕,规定皇子皇孙6岁起便要去上书房读书。
在这几位皇帝的精心安排之下,清代逐渐形成了典型的皇家教育形式——上书房制度。
皇子课程:满汉文学、弓马骑射皇子皇孙在上书房学习的课程,首先便是满、蒙等语言文学,甚至有时还有藏文、维吾尔文等,汉文则主要是四书五经,圣训、策问、诗词歌赋、书画等儒学。
由于清朝是“马上得天下”,故而对骑射武功的训练也十分重视。
马晋临郎世宁《春郊阅骏图》,图源网络。
每位皇子都有一位总管教学事务的“总师傅”,皇子皇孙必须接受他们的严格管教,这些师傅都是从翰林官员中精挑细选出来的,无一不是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当代大儒。
下设专门授课的汉文、满洲、蒙古师傅,一般是是由数位轮流值班,在所教科目上也都无一不是佼佼者。
其中,满洲、蒙古师傅也称“谙达”。“谙达”又分“内谙达”“外谙达”:“内诸达”教授满语和蒙语,一般有三个人轮流值班;而“外谙达”则是教授弓马骑射,一般每位皇子配有五名,并且为其管理鞍马、弓箭。
据《养吉斋丛录》记载:“又或云内谙达、外谙达共五人,内谙达教满蒙书,由八旗翻译人员选派;外谙达教弓箭骑射等事,由八旗参、佐领选派,轮日入直。”
另外,每个皇子还配有几名哈哈珠塞”(满语,也称“哈哈珠子”,汉译为“男孩子们”),他们都是从八旗大员子弟当中挑选出来的,主要是服侍皇子与师傅的茶食等事,类似书童,他们也是轮流值班,每天两人。
其实,皇子们最重要的老师是皇帝。
清代的皇子皇孙,从小在皇宫里长大,基本与世隔绝,尤其在他们的童年和青年时代。陪伴其左右的,除了服侍他们的太监、仆役之外,便是他们的父母。因此,最先接受到的教育,便是皇帝的言传身教,即皇家的“庭训”,这也是清代皇帝们最为重视的一种教育方式。
康熙帝年幼失父,常常为自己没有受到父皇的训导而感到遗憾。曾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九月废太子的告天祭文中写道:“臣自幼而孤,未得亲承父母之训,惟此心此念,对越上帝,不敢少懈。”为了不把这样的遗憾留给自己的儿子,康熙皇帝亲自对他们进行了教导。
雍正帝即位后,曾和兄弟一起追忆了康熙帝生前对他们的教导,汇编成书,定名《庭训格言》,其中涉及到保持满俗、敬祖孝亲、正心修身、虚心求教、勤俭节约、教育后代、勤学经典、管教下人、养身之道、生活常识等方面,集中反映了康熙帝教子的宗旨与殷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