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太监弄权最为严重的朝代之一,而提到最恶贯满盈的大太监,不少人都会想到一个人就是魏忠贤。
很多人认为崇祯皇帝最大的功绩之一就是登基后毫不犹豫铲除了这一毒瘤,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实际上崇祯生前就已经后悔了自己的这个决定。
崇祯皇帝的父亲熹宗临终前就曾经特意交代过,不要*“恪谨忠贞,可计大事”的魏忠贤。当然,我们也知道这是掺杂了他的个人感情的,恪谨忠贞这一点首先不怎么符合事实,不过可计大事的一点却是还沾点边。
平心而论。事实上魏忠贤结党营私,为巩固自己的权势不择手段,确实也是做下了许多天怒人怨的事情。然而在大事上他却又有非同一般的清醒果断。
在熊延弼的任用上,他力排众议大胆启用;而对于自己一方的袁崇焕宁锦一战中犯下错误,他也能直接罢免,不徇私情;并且他还能抛开私人情绪,任用孙承宗这类直臣和能臣。
可以看出,在关乎国家大事和原则方面,他是很能稳住立场的。在他执掌朝政时在知人善用、维护大局方面还是可圈可点,国内当时没有大规模的农民反抗、形势良好,辽东的战场也没有缺钱到后来那种程度。在这些方面实际上他的作为是很值得肯定的。
在崇祯接手皇位的时候,确实是个烂摊子,国内已经显出乱象,关外也有虎视眈眈的清军。这种时候实际上很需要魏忠贤这样的人来顶住局势,也许不能彻底扭转局势,拯救大明,但也有维持一二的作用。
而崇祯并没有看到大局势下的需要,处于个人情感和皇权集中需要,大刀阔斧的借着文臣的口诛笔伐*了魏忠贤。这也为大厦将倾抽走了一块虽然腐坏但还有一定支撑作用的石头,颓势难挽。
另一方面,宦官势力很朝中的文臣集团实际上能够形成一定互相制衡的作用。而崇祯对这些文臣也是毫不信任,在位期间朝廷重臣经历了十分频繁的调整。
而他彻底肃清万阉党集团后,自己也认识到这个问题,之后同样重新培养起了宦官势力,不过这种私人力量起的作用并不大。
在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兵临城下之际,崇祯皇帝已经深深绝望。没有军费,朝廷里的文臣们一毛不拔,挽救江山对于这个自命勤勉的的皇帝似乎只能是个梦了。
距离他自缢只有五天的时,崇祯皇帝下了一道密旨,将曾经令他恨之入骨、死时也要碎尸万段的魏忠贤遗骨收集,并且在这位权宦生前早就看好的墓址香山碧云寺重新厚葬。
在国破家亡之际,曾经一直自我标榜是人生得意之作的铲除魏忠贤,也被他自己全部推翻。此后自缢殉国、李自成攻进北京、清军又入主中原,明朝终究这样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