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状元名录,江西历代状元名单一览表

首页 > 历史 > 作者:YD1662023-04-14 07:13:44

唐朝:

卢肇(818(戊戌年)—882)

字子发,江西宜春文标乡(现属新余市分宜县)人,唐会昌三年(公元843年)状元,先后在歙州、宣州、池州、吉州做过刺史。所到之处颇有文名,官誉亦佳,又因他作为唐相李德裕的得意门生,入仕后并未介入当时的“牛李党争”,故一直为人们所称道。卢肇是宜春县文标乡人,他老家的具体所在地在今新余市分宜的杨桥乡观光村(分宜在宋朝时才划原宜春县的文标等八乡立分宜县,分宜县后划归新余)。现该村有状元桥,在暮云(木叶)坳还有卢肇的墓。肇生于唐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二月初三日。

卢肇政事之余,勤于笔耕,一生著述很多,有散文《李謩》,有《文标集》、《届堂龟鉴》、《卢子史录》、《逸史》、《愈风集》、《大统赋注》等等一百几十卷。卢的诗文,才智,特别是他的德行,《唐摭言》、《云溪友议》,著术中比较著名的是《汉堤诗》、《海潮赋》、《天河赋》。

易重

宜春(今江西宜春)人。字鼎臣。生卒年不详。

  公元845年(唐武宗会昌五年)乙丑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二十七人。复试落第七人。考官:左谏议大夫陈商。

  该科榜发时张濆为状元,易重名列第二,进士及第二十七人。名士、举子皆以为此科取士不公,议论纷起。武宗即命翰林学士白敏中复试,结果张濆等七人被黜落,易重获第一。时人皆以为公允。由第二为第一,易重颇为得意,即作《寄宜阳兄弟》一诗。诗云:"六年雁序恨分离,诏下今朝遇己知。上国皇风初喜日,御阶恩渥属身时。内庭再考称文异,圣主宣名奖艺奇。故里仙才若相问,一春攀得两重枝。"

  易重善诗,尤工文,有佳作千余篇,名显一时,惜多已 散失。

  《全唐诗》存其《寄宜阳兄弟》一首。

北宋:

马适

(宋太祖建隆三年(962)壬戌科),马适少年时,聪明好学,孝敬父母。中状元后,为翰林官。他笃于孝道,当官近十年,即辞职回乡,一心侍奉母亲。母亲去世后,他又守孝三年。太平兴国年间,朝廷曾下诏起用,但他未赴任,后卒于乡。据传:马适祖父马良俊死后葬于幞头山,当时此地曾有谶语,称:“沙州圆,出状元”。建隆三年,沙州果然圆了,而马适也恰巧得中状元。后人将其墓地马家湾称为“状元湾。”

刘辉(1031-1065年)

原名刘几,字之道,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己亥科 (第46位) ,陈坊沽溪人。幼失怙恃,但他卓然有志,慷慨出乡里,拜师求学。八年学成,成为海内名士。

彭汝砺

生卒年月不详。原籍鄱阳,后迁居浮梁县臧湾府前。宋英宗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高中状元。曾任军事推官、大理寺丞、太子中允、监察御史等职。神宗时为起居舍人,加集贤殿修撰,后任兵、刑两部侍郎。哲宗时,任吏部尚书,后知江州数月病故。著有《易议》、《诗义》各10卷,奏议、诗文共50卷。其为人刚直不阿,敢于上言。他的文集中有一首《送许屯田诗》,诗中称赞被称为廉吏的宋代浮梁县令许彭年。

何昌言(1067~1127)

何昌言字忠孺,宋时清水洲(村已废,故址即今砚溪镇虹桥)人。祖父育,故赠紫光禄大夫。父正彦,授河南右军巡判官,赠正义大夫。昌言自幼奋读,绍圣四年(1097)登进士一甲第一名,初授承事部鉴书,大观四年(1107),进给事中,充微猷阁待制,知应天府。昌言为政清廉,不事权贵。时蔡京专权,上下广布戚党,朝廷事无大小以其意独行,百官稍有冒犯则罗织罪名加害。昌言上疏奏其不端,被逐出应天府,贬知太平州。大观中期,三省台官屡谏蔡京罪行,赵佶皇帝亦不满其行为,但仅令其致仕。昌言上奏:“今蔡京罢相,并无事因,依朝廷体例,应通过门下省公布.使四方明白蔡之罪状”。遂获依从.上下称快。政和元年(1111),蔡京复用,昌言时与其相忤而不获重用。靖康元年(1126)因蔡京致仕,昌言方被授工部侍郎,兼太子詹事食邑五百户。不久,金兵破汴京.徽、钦二帝、太子、王孙宗室和朝廷职官被俘押金都,昌言因藏匿而幸免。建炎元年〔1127〕,赵构即位,诏令复职,时昌言愤国事成疾,遂呈表以辞,于四月二十七日卒,奉旨归葬。

何涣,生卒不详

饶州余干(今江西饶余干县)人,于宋微宗宣和三年(1121)辛丑科进士第一,官承事郎,太学博士。他一生以文章名世,著有《四书注解》,余事不详。

南宋:

汪应辰(1118-1176)

初名洋,字圣锡,信州玉山(今江西省玉山县)人。南宋官吏、诗人、散文家。生于宋徽宗政和元年,卒于孝宗淳熙三年,年五十九岁。

徐元杰(1196-1246)

字仁伯,号梅野,上饶县八都黄塘人,宋理宗绍定五年(1232)壬辰科 (第34位),自幼聪慧,才思敏捷。早从朱熹门人陈文蔚学,后师事真德秀。理宗绍定五年(1232)进士,调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嘉熙二年(1238),召为秘书省正字,累迁著作佐郎兼兵部郎官。淳祐元年(1241),知南剑州。

张渊微

宋理宗淳祐七年(1247)丁未科 (第39位),少年时,聪明好学,日诵千言,通晓《五经》,尤长于《春秋》,为文赋诗,援笔立成。丁未科殿试,他以太学上舍生对策方言,深得理宗赏识,亲定进士第一。张渊微中状元后,以签书昭庆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召赴行在,任秘书省正字。淳祐十年(1251),迁为校书郎。不久,以正字兼庄文府教授,任校书郎。淳祐十二年,为著作佐郎。宝祐元年(1253),兼司府郎官及史馆校勘;八月,兼景献府教授;十月,兼资善堂直讲。宝祐五年,授将作少监,兼职依日,后官至侍郎致仕。去世后,朝野惜之。

姚勉(1216~1262)

宋理宗宝祐元年(1253)癸丑科 (第41位),乳名二郎,学名冲,因避讳改名勉,字述之、成一,号蜚卿、飞卿,古天德乡(今江西宜丰县新庄镇)灵源村人。宋嘉定9年(1216)生,初生时,曾被弃之山野雪地,故其成年后自号“雪坡”以志不忘。姚勉的诗作文辞典雅,韵律优美,富于很强的人民性;其文则以风格古朴、文辞犀利、论理透彻见长。方逢辰曾赞其文“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并将其与高安的胡仲云、刘元高、和新昌的黄梦炎称为“锦江四俊”,姚勉与汉之梅福、晋之陶渊明并称宜丰三大先贤,并建“三贤祠”祀之。著《兰坡文集》。

文天祥(1236-1283)

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丙辰科,南宋状元郎文天祥,字宋瑞,号文山,1236年生于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南)淳化乡富田村的一个地主家庭。其父爱读书,也很重视孩子们的学业,设法聘名师就教。文天祥无论寒暑都要在贴满格言警句的书斋中与弟弟一起诵读、写作、谈古论今。

  18岁时,文天祥获庐陵乡校考试第一名,20岁入吉州(今江西吉安)白鹭洲书院读书,同年即中选吉州贡士,随父前往临安(今杭州)应试。

  在殿试中,他作“御试策”切中时弊,提出改革方案,表述政治抱负,被主考官誉为“忠君爱国之心坚如铁石”,由理宗皇帝亲自定为601名进士中的状元。4天后父亲不幸病故,文天祥归家守丧3年。后来,蒙古军两路攻宋,蒙哥率西路入川,攻战成都。忽必烈率东路,越天险长江与自云南北上潭州(今长沙)的另一支蒙古军合围鄂州(今武昌)。南京朝野震惊,宦官董宋臣提请避兵迁都四明(今宁波),以便理宗随时逃往海上。对此。文天祥仅以进士身分大胆-直言:“陛下为中国主,则当守中国;为百姓父母,则当卫百姓。”请斩董宋臣以安人心。后因蒙哥病死,忽必烈欲北归争夺汗位,才允准南宋右丞相贾似道秘密称臣纳贡后撤军。

  贾似道转而谎报朝廷:“诸路大捷”,被加封卫国公,大权独揽。继而度宗即位,耽于酒色,贾似道欺上瞒下,国事益乱。文天祥奏疏无人理睬,只被派一闲差。

  此后十几年中,文天祥断断续续出任瑞州知州、江西提刑、尚书左司郎,或半年或月余。后来又因讥责贾似道而被罢官。

 忽必烈即帝位后,改国号为元,于公元1274年发20万元军水陆并进,直取临安。南宋政权一片混乱,度宗死,仅4岁的赵隰即位,为恭帝。谢太后临朝,要各地起兵“勤王”。

  次年,任赣州(今江西赣州)知州的文天祥,散尽家资招兵买马,数月内组织义军三万,以“正义在我,谋无不立;人多势众,自能成功”的信心和勇气,开始了戎马生涯。义军赶往吉州,文天祥受任兵部侍郎,获令屯军隆兴(今江西南昌)待命,几经阻挠才得入卫临安。不久出任平江(今江苏吴县)知府,奉命驰援常州。在常州,义军苦战,淮将张全却率官军先隔岸观火,又临阵脱逃,致义军五百人除四人脱险外皆壮烈殉国。这年冬天,文天祥奉命火速增援临安门户独松关,离平江三天后,平江城降。未到目的地,关已失守。急返临安,准备死战,却见满朝文武纷纷弃官而逃,文班-仅剩6人。

1276年正月,谢太后执意投降。元将伯颜指定须由丞相出城商议,丞相陈宜中竟连夜遁逃,文天祥即被任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出使议和。谈判中,文天祥不畏元军武力,痛斥伯颜,慨然表示要抗战到底遂被扣留,又被押乘船北上,文天祥初以-,后在镇江虎口脱险。由于元军施反间计,诬说文天祥已降元,南返是为元军赚城取地,文天祥屡遭猜疑戒备,颠沛流离,千难万死两个月,辗转抵温州。这时,朝廷已奉表投降,恭帝被押往大都(今北京),陆秀夫等拥立7岁的赵端宗在福卅即位。文天祥又奉诏入福州,任枢密使,同时都督诸路军马,往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建立督府,派人赴各地募兵筹饷,号召各地起兵*敌。秋天,元军攻入福建,端宗被拥逃海上,在广东一带乘船漂泊。

1277年,文天祥率军移驻龙岩、梅州(广东梅县),挺进江西。在雩都(今江西南部)大败元军,攻取兴国,收复赣州10县、吉州4县,人心大振,江西各地响应,全国抗元斗争复起,文天祥号令可达江淮一带,这是他坚持抗元以来最有利的形势。元军主力开始进攻文天祥兴国大营,文天祥寡不敌众率军北撤,败退庐陵、河州(今福建长汀),损失惨重,妻子儿女也被元军掳走。

1278年春末,端宗病死,陆秀夫等再拥立6岁的小皇帝,朝廷迁至距广东新会县50多里的海中弹丸之地,加封文天祥信国公。冬天,文天祥率军进驻潮州潮阳县,欲凭山海之险屯粮招兵,寻机再起。然而元军水陆猛进,发起猛攻。

  年底,文天祥在海丰北五坡岭遭元军突然袭击,兵败被俘,立即服冰片自*,未果。降元的张弘范劝降,遭严词拒绝。文天祥曾写《过零丁洋》以明志:“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廖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目睹陆秀夫负主投海,张世杰被台风恶浪吞没,悲痛欲绝。苟延残喘的南宋小朝廷灭亡了。元将张弘范在庆功宴上向文天祥敬酒说:“宋朝已亡,你的忠孝也尽到了。丞相如能为元朝做事,元朝宰相岂不非你莫属吗?”文天祥说;“国亡而不能救,做大臣的死有余辜。难道还能贪生怕死,背叛祖国吗?”

 4月22日,文天祥被押往大都,一路上“风雨羊肠道,飘零万死身”,路过文天祥的家乡时,怕有乡亲劫船,便把他颈项和双足捆锁在船里。文天祥--八天,因听说船将在建康停留,又唤起了逃跑的希望,恢复饮食。在建康,被严密隔离囚禁的文天祥写下了“铜雀春情,金人秋泪,此恨凭谁雪?堂堂剑气,斗牛空认奇杰”的词句。

元统治者又将他投入恶牢,囚禁折磨达三年之久,使他读到正在元宫中充当女仆的被俘妻女的信,使他已降元的弟弟来狱中探望。但文天祥不为百般折磨、千般利诱、万缕亲情所动,凛然作《正气歌》,颂历史人物不朽业绩,抒“是气所磅腐,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之志向。

  一日,忽必烈亲自劝降,说:“现在你如能用对待宋朝那样对我,立即任你为丞相”。文天祥虽被卫士用金棍击伤膝骨,仍泰然处之,昂首挺立,答曰:“一死之外,无可为者。”次日,文天祥便被*害,时年47岁。

谢元龙(1204-1287)

名唐、继,别名晋卿,号卿、南塘,字元龙。江西省宁都县黄陂镇杨依村人。南宋景定三年(1262)壬戌特科状元。是赣南第二个状元。幼就读于田头牛石山房,勤奋好学,为当地举人黄谅门下高足。绍定戊子科(1228)中举。初次会试,出于疏忽落第,经多年苦读,方登金榜。曾任修职郎、隆兴府(今南昌)教授、湖北运干权留守司公事兼翰林学士。

池梦鲤(1224~1279)

赣县(今属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水东镇七里镇村)人。据赣州市七里镇《西平池氏世系谱》载:池梦鲤,字德华,南宋太学生,绍定年间(1228~1233)生于赣城南市街。宋咸淳十年(1274)特科状元。殁于祥兴年间(1278~1279),葬于赣县太由乡桃源洞(今赣县茅店乡太阳坪村)。池梦鲤考中状元时,适赣州七里镇村北兴建石桥,桥成,遂名“状元桥”。迨后,赣城南市街其宅前曾建“状元及第坊”,志其中状元盛况。宋末大将张世杰曾为他写像赞:“名甲金榜,宴赐琼林,京兆行驺,仪曹致勤,诗轶六朝,功拟五臣,忠良并誉,千古斯文。”池梦鲤生子四,长子他迁,幼子早殇,次子和三子的后裔迁居赣州七里镇,繁衍至今。

明代:

吴伯宗(1334—1384)

名祐,以字行,金溪人。洪武四年,廷试第一。时开科之始,帝亲制策问。得伯宗甚喜,赐冠带袍笏,授礼部员外郎,与修《大明日历》。胡惟庸用事,欲人附己,伯宗不为屈。惟庸衔之,坐事谪居凤阳。-论时政,因言惟庸专恣不法,不宜独任,久之必为国患。辞甚恺切。帝得奏,召还,赐衣钞。奉使安南,称旨。除国子助教,命进讲东宫。首陈正心诚意之说。改翰林典籍。帝制十题命赋,援笔立就,词旨雅洁。赐织金锦衣。除太常司丞,辞。改国子司业,又辞。忤旨,贬金县教谕。未至,诏还为翰林检讨。十五年进武英殿大学士。明年冬,坐弟仲实为三河知县荐举不实,词连伯宗,降检讨。十七年夏(1384年),因洪武帝偶有询问,吴伯宗以非所职掌,难以为答而触怒洪武帝,被谪居云南,暴卒于途。终年五十一岁。

朱善(1340年-1413年)

字备万,号一斋。元末明初丰城(今江西丰城)人。九岁时,即通经史大义,能写文章,尤邃于诗。元朝末年,朱善为避兵乱,隐居山中,侍奉继母,以孝闻名。明洪武初年,他在南昌担任教授。洪武五年(1372)廷对第一,大魁天下。考取状元后授翰林院修撰。第二年,因奏对不合太祖之意,改为典籍,放还回乡,后又召为翰林待诏。朱善曾上疏议定婚姻条律,认为:民间姑舅及两姨子女,依法不得为婚,然而古人如此婚姻者甚众,“愿下群臣议,弛其禁”。得到太祖朱元璋的允准。洪武十八年(1385)擢为文渊阁大学士。卒于明成祖永乐十一年(1413年),享年七十二岁,谥文恪。著作有《诗经解颐》、《史辑》、《一斋集》、《辽海集》等。

胡广(1369-1418)

字光大,江西吉安人,明朝书法家、大学士,建文二年状元,永乐五年至十六年(1407年-1418年)任内阁首辅,其父胡子祺,曾历任洪武年间广西按察佥事,彭州知府,延平知府,政绩斐然。靖难之后,胡广与同乡好友解缙一同降成祖朱棣,永乐五年,内阁首辅解缙被革职,胡广即不顾家人与幕僚反对与其解除一切关系,得以进翰林学士,兼左春坊大学士。接替解缙为内阁首辅。

曾棨 (1372—1432)

字子棨,号西墅,江西永丰县人。家贫,以砍柴、帮工维生。永乐二年(1404) 中进士第一。酒与文化,自古结下了不解奇缘。酒兴诱发文才,奇才更催豪饮。我们的文明古国,酒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唐朝诗仙李白斗酒诗百篇。明朝状元曾棨(1372~1432年),永丰龙潭(今江西永丰县富溪乡曾家村)人,以豪饮与奇才闻名于世。

萧时中(1383-1425)

名可复,以字行。号东白。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明成祖永乐九年(1411)辛卯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为官时勇于进言,深为朝廷重视。参与编修《四书五经性理大全》,著有《曲山三萧遗集》等。少年即负大志,与兄萧时敏亦友亦师。永乐六年(1408年)乡试第二名,永乐九年(1411年)辛卯科一甲第一名(状元),本科也称己丑科,授翰林院修撰。以勇于进言著称,因灾异发生,陈奏八事。永乐十二年(1414年)奉命修《五经四书性理大全》等书,卒于任上。著有《曲山三萧遗集》。

陈循(1385—1464)

字德遵,江西泰和人。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正统中,累进户部右侍郎。景泰中,进华盖殿大学士。尝集古帝王行事,名勤政要典,上之。英宗复辟,谪戍铁岭。石亨败后,循上疏自讼,释为民。循著有芳洲集十卷,与东行百咏集句,均《四库总目》行于世。1449年—1457年任内阁首辅,卒于明英宗天顺年间。

曾鹤龄

自幼聪敏异常,尤精《尚书》、《诗经》。永乐三年(1405),与兄同领乡荐,次年兄弟二人本欲同考进士,但考虑到父母年迈放心不下,他主动放弃应考机会,在家侍养双亲,其兄曾椿龄考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便请假回乡照顾父母,让弟弟参加考试。不料椿龄回乡后竟一病不起,英年早逝。曾鹤龄上要赡养父母,下要供养兄长遗孀、幼子和自己的妻女,他不得不再次放弃应试。后来父亲去世,家种事务都由他一人操办,但他始终坚持读书。家用不足,他便设帐授徒自给,直到侄儿和儿子都已长大成人,他才辞别0,赴京参加会试,此时离他考中举子已经16年了,他的孝悌之名远近闻名,时年39岁。据说曾鹤龄大魁天下,确为偶然。此科廷试毕,卷首本为刘矩。但成祖说他晚上梦见鹤翔殿上,于是名考官们便阅各卷,直到找出曾鹤龄之名,遂置第一,而刘矩位列第二。

刘俨(1394—1457)

字宣化,号时雨,吉水人。生于明太祖洪武二十七年,卒于英宗天顺元年,年六十四岁。正统七年,(公元一四四二年)进士第一,授修撰。景泰中,典顺天乡试,力持公道,被黜。后累官太常寺少卿、奉坊大学士,掌院事。卒于英宗天顺元年,年六十四岁。谥文介。俨有文才,著有刘文介公集三十卷,《四库总目》行于世。又尝预修五伦书、历代君鉴,并总裁寰宇通志、宋元通鉴纲目。刘俨嗜书好学,尤擅古文。十六七岁时,从学于族中先达。他在24岁时中举,此后,屡试不第。但他毫不气馁,潜心研读二十年,终于大魁天下,时年已49岁。

彭时(1416年—1475年4月27日)

字纯道,又字宏道,号可斋。庐陵安福(今江西吉安市安福县枫田镇松田村)人 。明宪宗时名臣、内阁首辅。明英宗正统十三年(1448年),彭时状元及第。景泰年间,授翰林院修撰,次年即入阁参预机务,累官太常寺少卿兼侍读。英宗驾崩后,与李贤力争钱皇后名位,迁吏部右侍郎,兼学士。宪宗成化年间,升任兵部尚书、太子太保兼文渊阁大学士。成化四年(1468年)四月至成化十一年(1475年)三月间,在李贤、陈文相继去世之后,继任内阁首辅。

王一夔

 字大韶,号约斋,生于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年),卒于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1488年),古源村(今安义县乔乐乡前泽花园村)人。天顺四年(1460年)状元,官至二品工部尚书,受敕太子少保,翰林学士,先后为宪宏、孝宗授学。是明代中叶一位著名的大臣、学者。对朝廷得失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其《天戒疏》可见一斑。耿耿忠心,全朝敬佩。其与父王得仁同列《明史•第五十三》。正德年间,其被追谥“文庄”。著作甚多,有《古源集》(即《谢文庄公集》)、《力余满》、《东藩唱和诗》行世。

彭教(1438—1480)

字敷五,号东泷。江西吉水人。生于明英宗正统三年(1438年),明英宗天顺八年(1464年)甲申科状元。授翰林修撰,预修《英宗实录》,进侍讲学士。成化十三年(1477)为顺天府乡试副主考,选拔了不少有用之才,人称拔擢公平。侍讲经筵,锐意辅导。他曾-,阐述“修身是治国平天下之根本。”后死于任上。年仅43岁。著有《泷江集》、《东泷遗稿》四卷。

罗伦(1431~1478年)

字彝正,号一峰,江西省永丰县人,明宣德六年(1431年)生。父亲是一位穷秀才,因为家贫,罗伦少年时砍樵放牧,但读书不懈,进官学为诸生,更励志攻读。成化二年(1466年),罗伦参加殿试,高中状元,授翰林修撰,共对策万余言,直斥时弊,名震京都。

张升

江西南城人,字启昭,号柏崖。生于明成祖永乐二十年(1422),卒于明武宗正德十二年(1517)。明宪宗成化五年(1469)己丑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礼部尚书,太子太保。

曾彦

江西泰和人,字士美,生于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卒年不详。明宪宗成化十四年(1478)戊戌科状元。

名雅彦

字士美,号南洲,今泰和县沙村镇坪洲村南坑人。明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举人,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状元及第。曾彦才思敏捷,答辩应对,随口而出。曾因星变向皇帝进言,请亲大臣,重科道,开言论,语言激切。在左春坊任职时,曾三次上疏:一是请免假称皇亲李祖旺父子死罪及请行久任之法;一是请御朝之暇宣内阁及各衙门大臣论时政利弊;一是请宽御史李兴、彭程、谢莹等三人重罪。都被采纳。

费宏(1468年至1535年)

字子充,铅山人。生于明宪宗成化四年,卒于世宗嘉靖十四年,年六十八岁。成化二十三年,(公元一四八七年)进士第一,授修撰。正德中,累迁户部尚书。幸臣钱宁阴党宸濠,构之不理,乃诬以他事,遂乞休归。宸濠败,争荐于朝。世宗即位,起加少保,入辅政。宏持重识大体,明习国家故事。及杨廷和去位,遂为首相,委任甚至。后又为张璁、桂萼所构,致仕去。及萼死,璁亦去位,帝思宏不置,再起旧职。卒,谥文宪。宏所著鹅湖摘稿本二十卷,今仅存费文宪集选要七卷,《四库总目》与宸章集录并传于世。

舒芬

字国裳,号梓溪,明进贤县人(今属南昌),经学家,正德状元。舒芬生而颖异,有志于圣贤之学,不喜与一般儿童游玩。六岁时诵读《孝经》、 《论语》即懂大意。他七岁能诗,十二岁作《驯鹰赋》,名扬乡里。督学蔡公常对人说:“此天下之士也”。正德十二年(1517)会试,同考官陆文裕荐举舒芬第一,主考官靳贵、顾清抑置十一。廷对时,舒芬万言立就,武宗大喜,御批一甲第一名。

罗洪先(1504——1583)

字达夫,号念庵,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明世宗嘉靖八年【1529】进士第一名,授翰林院修撰,迁左春房赞善。罢归。著书以终。著有☆庵集》二十二卷,《冬游记》一卷。《明史》卷二八三有传。罗洪先(1504——1583)字达夫,号念庵,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明世宗嘉靖八年【1529】进士第一名,授翰林院修撰,迁左春房赞善。罢归。著书以终。著有☆庵集》二十二卷,《冬游记》一卷。《明史》卷二八三有传。 罗洪先是-家庭出身,自幼端重,不为嬉戏,从小立志要当学者。嘉靖五年(1526),罗洪先参加乡试中举人,嘉靖八年(1529)已丑科会试 ,殿试时第一,授修撰。当时明世宗迷信道教,求长生,政治极为腐败。罗洪先看不贯朝廷的腐败,即请告归。

刘同升(1587年-1646年1月)

字晋卿,又字孝则,江西吉水人。生于明神宗万历十五年(1587年),卒于明绍宗隆武元年十二月(1646年1月)。明朝崇祯十年(1637年)丁丑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自幼深受其父影响,发愤读书,师从邹元标,热衷研究王守仁“心学”。中状元后,崇祯帝问其年几何,刘同升答道:五十有一。崇祯勉励他说:“脸容尚如少年”。授翰林院修撰。当顺天府尹用伞盖仪从送他归邸时,刘同升在马上赋诗云:“千行马上思亲泪,一寸阶前报主心。”人们即已知道他立志忠孝。次年,杨嗣昌“夺情”入阁,给事中何楷等上疏-,获罪,刘同升偕同榜探花赵士春抗疏,在仅三百余字的奏疏中引经据典,对杨嗣昌大加鞭挞,激怒思宗,被贬为福建按察司知事,刘同升遂愤而引病归乡。

清朝:

戴衢亨(1755~1811年)

字荷之,号莲士,大余县人,生于清乾隆十九年。7岁能诗文,17岁中举,在天津向乾隆帝献诗,大受赏识。乾隆四十三年,中戊戍科状元。授内阁中书充军机章京(时称小军机),辅佐乾隆帝处理军国要务、-任免和重要奏章;曾随乾隆帝南巡。嘉庆二年,以侍读学士加三品卿衔兼军机大臣(时称大军机),辅佐嘉庆帝除去权臣和珅,抄没其家产,责令其自*,清除其余党;整顿刷新吏治;整理财政,节约开支,不加赋税,百姓称颂。后任兵部尚书(从一品),专任将帅,镇压了坚持9年的白莲教起义。又任工部、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士。嘉庆十五年拜体仁阁大学士(正一品)兼管工部。次年病逝,终年57岁。谥文端,赠太子太师。

汪鸣相(1794~1840)

字佩珩,号朗渠,清江西彭泽县黄花坂新屋汪村(今彭泽县黄岭乡繁荣村)人。清道光十三年(1833)状元。授职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该科原应在道光十二年举行,为庆祝道光五十寿辰改道光十二年为恩科。正科推迟至这一年。会元是许楣,共取二百二十名进士入殿试。汪鸣相夺得殿试第一。汪鸣相著有《云帆霜铎联吟草》曾镌刻行世。

刘绎(1796年-1878年)

字瞻岩。江西永丰人。少时即以文章闻名乡里,嘉庆二十二年丁丑,参-、院试,补博士弟子员。道光十五年(1835年)状元(成为江西最后一名状元)。历任翰林院修撰,入值南书房。道光十七年(1837年)以三品京堂的官衔任山东学政,督学时刻“劝课条规”。后以父母年迈乞归故里。在鹭洲书院及青原书院作主讲,主持白鹭洲书院十余年,坚持“默承渊源,推阐往绪,昌明正学,鼓舞善类,以省察躬行为本,经明行修为要”的办学宗旨。卒于清光绪四年,享年八十二岁。著《存吾春斋文抄》、《诗抄》、《崇正黜邪论》。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