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有没有传位给自己的兄弟赵光义?
史料中并没有这方面的记载。赵匡胤也从来没有做过这样的安排,也就是说,他并没有确立继承人。显然,说赵匡胤传位给了兄弟赵光义,是不准确的。
(赵匡胤剧照)
赵匡胤在去世的那一年,已经50岁了,50岁在那个年代,其实已经是很老的年纪。既然已经很老,为什么赵匡胤还没有确立继承人呢?我觉得,这应该是体现了赵匡胤在立储问题上存在的矛盾心理。
当赵匡胤在实现了江山的基本统一后,应该说,他就已经在考虑继承人的问题了。他最早想立的继承人,肯定是兄弟赵光义。
关于赵匡胤为什么会选赵光义为继承人,有一种说法是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交代的。也有宋代研究学者认为,杜太后不可能做这样的交代。但是,不管是不是杜太后的交代,从赵匡胤内心来讲,他也是倾向于选赵光义为继承人的。
赵匡胤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缘于历史的教训,尤其是五代(不算十国,下同)乱世的教训。
五代只不过半个世纪的时间,但是前后换了差不多20个皇帝。皇帝之所以换得勤,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选好接班人。接班人年纪太小、太弱,或者本身智力不足,因此才造成皇位被夺,朝代更迭。
(赵德芳剧照)
赵匡胤综合考虑,他虽然有两个儿子:次子赵德昭和四子赵德芳。不过,赵德昭的智商和情商应该都是比较不足的(从后来赵光义当皇帝后,在征辽失败后,他极力为大臣们邀功就可以看出,他确实既不明,也不智)。而赵德芳年纪又比较小。让他这两个儿子中的任何一个继位当皇帝,都有可能镇不住堂子,改朝换代的事情,还有可能在他赵家的身上发生。
所以,赵匡胤才会考虑培养智商和情商都相当高,而且也是年富力强的赵光义作为接班人。
但是,当赵匡胤已经坐稳江山,通过“杯酒释兵权”,解决了大将们有可能带来的威胁,江山不会轻易失去的时候。赵匡胤的心思就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想把皇位改传给自己儿子。他认为,就算改传给自己儿子,也没有什么问题的。
此外,赵匡胤的转变,还来自于赵光义的咄咄逼人。因为赵光义在当开封府尹(在那时候是属于王储的待遇)的时候,培植了太多自己的势力,让赵匡胤很不满。有一次,赵匡胤站在城楼上,看见赵光义出行时前呼后拥的场面,忍不住说了一句:“好一条软绣天街!”
(赵光义剧照)
赵匡胤为了实现把皇位传给自己儿子的目的,做了两个决定:一是对自己的两个儿子开始加大封赏,给他们官职,让他们锻炼。二是准备把都城从开封迁到洛阳。迁到洛阳,可以跳出赵光义在开封设下的包围圈,重整自己的江山。
赵匡胤对迁都给了一个恰当的理由,就是说开封没有山川之险,防守成本太高了。只有迁到洛阳,才能减少防护成本。
赵光义作为智商和情商都相当高的人,如何不明白赵匡胤心中的想法。于是他坚决不同意,而且还说出了“在德不在险”这样的话。
赵匡胤所讲的是有道理的,赵光义所讲的更有道理。所以,赵匡胤无话可说,这项计议只能作罢。
不过,显然赵匡胤并不甘心,等赵光义和大臣们走后,他嘟囔道,百年之后,国家的财力就会用光的……
应该是赵匡胤的行动,引起了赵光义的高度警惕,接着,就发生了“斧声烛影”的事情。赵匡胤猝死。而随着赵匡胤的去世,赵匡胤是不是真的想把皇位传给赵光义,以及赵匡胤是不是赵光义*死的,都成了千秋疑案。
(参考资料:《宋史》)赵匡胤明明有两个儿子,年纪也不小,为何还要传位兄弟赵光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