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武侯祠联云:
已知天定三分鼎,犹竭人谋六出师。
河南南阳武侯祠对联说: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三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杜甫的《八阵图》诗云: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诸葛亮,千百年来智慧的化身,世人的楷模,被人们争相顶礼膜拜又敬仰不已的千年奇才,在大浪淘沙英才争流的古今岁月中他依然以那英伟、高岸、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而又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的形象始终占领着人们钦佩、敬仰的心中圣地。在人们看来,他那英姿飒爽,俊才盖世,仙风道骨,多才多智的风貌与形象早已不仅仅是一种怀念与缅怀,而成了一种文化,一种被人们顶礼膜拜的智慧化身,一种被视为仙人文曲星下凡的全然代表。
他不仅仅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代表,更重要的,他是千百年来士大夫知识分子的人格之神。在中国历史上,德才兼备的人不少,但像他这样集智慧与人格于一身的,可谓绝无仅有。而且,他所张扬、实践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忘我精神,也始终为历代所推崇备致。
他有着完美的人格,高尚的节操,崇高的风范。
他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早年隐居隆中,博览群书,广交士林,关心时势,且每自比管仲、乐毅,有担大任、致高远的远大抱负。但他又绝非醉心于功名利禄、汲汲于荣华仕进的凡夫俗子。当时曹操称雄天下,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友石广元、孟公威皆投其麾下,但他却不为所动;其兄诸葛瑾在东吴颇得重用,他也毅然不去投靠。恰是到了最后,刘备三顾茅庐,以千古未有的求贤至诚打动了他,他才步出草庐,一匡天下。
他在著名的《戒子书》中,如此谆谆告诫子嗣:“夫君子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宁静无以致远。”这是至理名言,也是他淡泊节操的真实写照。
他尽瘁国事,忠心辅政。他先后辅佐刘备、刘禅两代皇帝,忠心耿耿,公而忘私,刘备对他极是信任,故临死托孤于他,并至诚大义地提出让出家天下,但他没有夺取君位的政治野心,不仅没有,反而侍奉扶不起的阿斗,更加的殚思竭虑,以致于“亲理细事,汗流终日”,事无巨细,事必亲躬,以至于以身殉职,病死军中,年仅五十四岁。
他辅佑后主,其实是执一国之政,出帅入相,但后主并不感其威胁,群臣并不感其僭越。斯倘非心底无私,国而忘家,又焉能如此!
他任人唯贤,清正廉明。出征前写给刘禅的《出师表》,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的金玉良言,并至今让后人振聋发聩,他如此进谏后主,其本人则更是任人唯贤,堪称典范:托志忠雅的蒋琬,清廉有才的费祎,智勇双全的姜维,都得到他的重用和培养,而且在他死后,这几人皆成为蜀汉的中流砥注;托孤大臣李严运粮失责,且慌报军情,他废其为平民,但对其子仍加以信任,并促使他劝父改过自新,由是李严不仅不抱怨,反而心怀感激,诸葛亮去世,他也因悲痛发病而死。他知人善任,明之以法,晓之对情,能服人心如此,实在不易!在廉洁上,他亦堪称典范,他曾上书后主,如实申报个人财产,书曰:“成都有桑800株,薄田15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他去世后,其家中情形确如奏章所言,可谓内无余帛,外无赢财,实在是令人肃然、敬重。
他坚韧一心,竭尽人谋。他有着“匡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政治理想,并自始至终兢兢业业的为此任劳任怨,从而一统天下,报效刘主,然而:三国中,曹魏之势强大,其土地、人力、财力、物力比吴蜀二国总和犹多,而蜀国则最弱。他深知此节,故而“与其坐而待亡,孰若伐之”(《 后出师表》),毅然挑战极限,采取一切积极措施,发愤图强,以“挟泰山而超北海”的气概,“驱驰千万众,怒目瞰中原”,虽然终劳而无功,但这份英雄壮举也不可谓不让人万般敬重,这虽然是他的悲剧,但也是他的伟大,这种尽力而为的奋斗精神,后人谁不感慨而系之。
千百年来,最让后人感慨不已的就是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蜀汉兢兢业业“夙夜忧叹”的巨大牺牲和奉献精神,他以一个历史罕见的治世奇才衷心辅佐愚昧无知而又扶不起的阿斗——后主刘禅然而丝毫不存贰心,刘备托孤时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但他没有,他以“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的至诚至忠精心辅佐刘禅,始终不断的为蜀汉大业尽职尽责,衷心不渝,直至“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可谓用心良苦,呕心沥血。
清康熙帝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今天,我们提起、听到这八个字,除了心中油然而生的想起这位诸葛丞相的半世操劳及由此心中自然而然而生发的无限感慨,更多的,我们已经不知不觉潜移默化的将这几个字的精神深深的烙上了一个人的名字——诸葛亮。亦且,这寥寥八字,又给后人留下多少惆怅难眠、扼腕叹息的心中感慨呢?
三股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吟的又何尝不是?三顾茅庐出山辅佐;联吴抗曹三国鼎立;励精图治富蜀强国……。这些谋之艰难、来之不易的功劳业绩在历史的丹书中流传千古,见证着这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和“弘毅忠壮,忘身忧国”的诸葛丞相的半世操劳呕心沥血和治世奇才。然而,不知是成事在天,抑或是造化弄人,这位千年罕见旷世难逢的孔明丞相六出岐山却无功而返,等其总结出先前诸般教训雷厉风行屯兵于野准备与劲敌司马懿展开一段旷日持久力持到底的攻坚战而让司马氏大为惊骇时却因操劳过重,积劳成疾,最终巨星陨落,病逝五丈原,汉室未复而与世长辞,一代奇才告别人间,留下三国史上的千古一恨。
在他的《前出师表》中,结尾处这么写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他写的感人,我们读的也屡屡心动。他,最终是带着未曾实现的汉室大业遗憾的“远离”了,但我们每每读起他那“千载谁堪伯仲间”的《出师表》,联想到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比艰苦、烦劳,又何尝不是抱着时时的遗憾和惋惜?
他最终是走了,走的是那么匆忙,那么大志未酬,然而,这位为了蜀汉半世操劳呕心沥血的诸葛丞相也是该好好安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