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9月18日,随着柳条湖附近的一声炮响,日军正式开始了在中国侵略的脚步,他们从东北地区入手,一点一点的蚕食我国的领土,残害我国的民众。
他们从东北地区开始,先是占领了东三省,然后一步步的将手伸到了中原地区,最终我国大部分领土落入了日军手中,惨遭蹂躏。
但是纵观抗日时期日军占领的地区,可以发现,有两个地方他们一直没有没能占领,这两个地方就是沿海的福建和陕西地区。
这两个地方一个是沿海城市,方便日军登陆,一个是内陆占据交通要点的城市,但这两个地方都鲜少有日军出没。
日军究竟为何要“放弃”攻打这两个地方?当年究竟发生了什么?
日军投降
有人说,日军之所以没有侵略福建,是因为从来就没有将福建放入眼中。
但是这个说法很快就被另一部分人推翻了,日军并不是没有侵略过福建,而是因为种种原因失败了。
自1931年日本打响了这场侵华的战斗之后,他们往中国的战场上投入了大量的兵力和资源,由于掌管东北的张学良听信蒋介石,采取“不抵抗”的政策,导致东三省迅速落入敌手。
东三省背靠蒙古,地域辽阔,为日军在这里大规模的发展工业,制造弹药等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临海的出入海港口也为日军提供了通道。
可以说此时的日本在没有东北军队的抵抗之后,发展的如日中天,迅速具备了进一步实现侵略我国的实力。
日军在占领区实行了惨无人道的政策,他们打着“创建大东亚共荣圈”的名号,在占领区烧*劫掠,无恶不作。
凶神恶煞的日军
但是此时却有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摆在他们面前,日本毕竟只是一个岛国,资源有限,还没有我国的一个省份大,所以想要维持他们长时间在中国领土上的侵略行为十分吃力。
这一点在*的《论持久战》中也进行过系统的分析,因此日本就提出了“以战养战”的方针。
也就是每占领一个地方,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占领当地的资源,以便于在以后进行侵略的时候,有充足的资源保证军队的正常运行。
他们抢占的不仅仅是物品上的资源,大小工厂、粮食都是照单全收,说是建立“东亚新秩序”,实际上却是对我国民众无尽的剥削。
他们夺走了我们的石油、棉麻、五谷杂粮和所有的药,要求民众们在所有的土地上种上罂粟,不允许他们种粮食。
同时他们在占领区还印刷了大量的法币,试图扰乱国统区的经济,方便他们的入侵,中日双方都陷入了旷日持久的战斗中,无法抽身。
那这些和福建有什么关系呢?
实际上,从日军的战略上可以看出,他们对于资源、交通等方面的依赖性很强,福建虽然处于沿海地区,能够贯通南北,同时也能向外对接,但是这个地区多山,资源并不充足。
这里没有什么资源是他们必不可少,必须要争取的,对于日本来说,这里并不是一个值得他们第一时间抢占的地方,所以从这一点上,日本不得不将福建放在后面。
第二点是日军没有足够的兵力继续侵入福建,因为一直到抗日战争后期,由于日本的“胃口太大”,没有看清楚自己的实力,将战线拉的太长,兵力分散,光是维持现有的兵力就已经十分吃力了。
更何况,福建还是一个多山的地方,山多也就意味着地势复杂,如果对这个地区没有足够的了解,贸然进攻只会白白损失兵力和资源。
第三点就是国民党曾派出了大量的兵力将福建作为后方,进行防守。
由于在前期,我方损失惨重,国土大面积丢失,想要在所剩不多的国土上建立起一道坚实的防线并不容易。
这道线要能够保证交通通畅,避免和日军发生直接的冲突,保证后续部队能够有充足的空间养精蓄锐,又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支援战场,所以福建这个地方对于当时的抗日部队来说算是最安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