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后期鲜卑,唐朝鲜卑长相

首页 > 历史 > 作者:YD1662023-04-23 11:41:12

▲北魏 彩绘陶舞蹈女俑

洛阳宜阳县马窑村杨机墓出土

洛阳博物馆藏

尽管杨家和李家都是汉人,但他们发达后,也难免要和鲜卑贵族通婚。比如被戏称为“最牛老丈人”的独孤信,两个女儿分别嫁给了李昞与杨坚,生下唐高祖李渊和隋炀帝杨广;李渊与窦氏结合,生下李世民;李世民又与长孙氏结合,生下李治。独孤氏、窦氏、长孙氏都是当时的鲜卑贵族,隋唐二朝的建立者尚且如此,更别提其他人了。

总之,大多数鲜卑人在进入隋唐后,都以汉人自居;而长孙、宇文、慕容、独孤等鲜卑大姓虽然没有改为单姓,但也没使用鲜卑贵族的名号。实际上,历史学者陈寅恪提出的关陇贵族集团,正是以鲜卑贵族为基础。及至北宋,名将辈出的西北折氏,如折御卿、折惟中等人也都是鲜卑折倔氏族裔。

一些鲜卑后裔有了新名号

当然,若说所有鲜卑人都被汉化了,也并不现实。隋唐以降,没有被汉化的鲜卑人仍有不少。经过一系列战争、迁徙、兼并后,他们或退出中原,寻一处新的栖息地低调发展;或与羌、氐等其他少数民族结合,形成新的部落,并重新回归游牧生活。

只是,他们都不再以“鲜卑”为名了。

西北:吐谷浑、党项

吐谷浑人是活跃在隋唐时期的鲜卑后裔,部落名来自慕容氏的慕容吐谷浑。隋唐之前的鲜卑各部,按照地区主要可划分为东部鲜卑、西部鲜卑与北部的拓跋鲜卑。东部鲜卑主要有慕容氏、宇文氏与段氏,西部鲜卑有秃发氏(南凉)、乞伏氏(西秦)。西晋末年,慕容涉归去世后,其长子慕容吐谷浑与次子慕容廆交恶,前者便带领本部人马来到阴山(今内蒙古河套地区),后因永嘉之乱继续西迁到了陇西一带。

唐朝后期鲜卑,唐朝鲜卑长相(5)

▲北朝时期吐谷浑的疆域示意图。

来源/纪录片《中国影像方志》截图

自东汉檀石槐建立起第一个部落联盟后,鲜卑各部便习惯了这种社会方式。吐谷浑部落原本是由慕容部分支,但在其西迁过程中,其他鲜卑部落也陆续加入。于是,吐谷浑组建起了部落联盟,到吐谷浑之孙叶延为部帅时,始以“吐谷浑”为氏。在抵达陇右地区后,吐谷浑又与当地的氐、羌结合,如吐谷浑阿豺为部帅时,“兼并氐羌,地方数千里,号为强国”。由于吐谷浑进入此地时间较晚,不仅避开了各国之间的激烈交锋,也为自身赢得了发展机会。

在此期间,西秦乞伏氏灭掉南凉秃发氏,随后又被大夏赫连氏所灭;紧接着,大夏也在北魏与吐谷浑的夹攻中灭亡。就这样,残存的鲜卑秃发部、乞伏部、乙弗部以及匈奴赫连部大多被并入吐谷浑部落中。大量外来部落的加入,让吐谷浑部逐渐失去了鲜卑族特色,成了一个具有地方色彩的部落联盟。

吐谷浑部的不断壮大,使它成为隋朝的心腹大患。在后者与铁勒的联手夹攻下,吐谷浑部大败,吐谷浑王伏允携残部归附党项。值得一提的是,党项最强大的部落正是鲜卑拓跋部。

及至北宋,昔日强盛一时的吐谷浑部早已烟消云散,或被其他部落兼并,或被迁入中原,但党项一族却愈发强盛,并最终在李元昊的带领下建立了西夏政权。李元昊自称为鲜卑族后裔,尽管这个说法并不准确,但西夏人拥有鲜卑血统,却是毋庸置疑的。

东北:契丹、库莫奚

小说《天龙八部》中,南慕容与北乔峰会成为“对家”,并非没有原因。慕容复是鲜卑慕容氏之后,勿须赘言;而身为契丹人的乔峰,也可能是鲜卑后裔。林幹在《东胡史》中指出:“契丹来源于东胡族系,是鲜卑族的一支。” 此外,库莫奚也有可能是鲜卑后裔。还有说法认为,鲜卑和匈奴都是契丹和库莫奚的源头。

还有学者进一步提出,契丹可能是东部鲜卑宇文氏或段氏的后裔。巧合的是,历史上的慕容氏,就曾和段氏、宇文氏大打出手;难怪数百年后,慕容复与乔峰不会成为朋友。这一系列的相似,令人不禁脑洞大开:大哥乔峰算是鲜卑后裔,二哥虚竹娶的西夏公主也算是鲜卑后裔;难道说,三弟段誉所在的大理段氏也是鲜卑段氏的后裔?

只能说,的确有这种可能,但可能性并不大。鲜卑段氏主要活动在辽东一带,位于东北地区,而大理段氏在我国西南部,两地相差数千里。此外,大理段氏起源于武威段氏,按《后汉书》所载,武威段氏源于郑国共叔段之后,显然与鲜卑人无关。

唐朝后期鲜卑,唐朝鲜卑长相(6)

▲蝉纹金珰 北燕

北方:室韦、蒙古

室韦取自音译,在古籍中又作“失韦”或“失围”,也是鲜卑族裔的一支。室韦活动在北方,自拓跋氏在中原建立北魏后,“鲜卑”就成了其专属称呼;而留守在故地(今内蒙古东北部和嫩江流域及其以北地区)的这一支鲜卑人,就被称为“室韦”。

唐代时,室韦又被称为“达怛”,或作“鞑靼”或“达旦”。“鞑靼”本指实力强大的塔塔儿部,后成为其他室韦人的自称,以壮声势。彼时,室韦人主要依附于突厥、回纥等部,受突厥西迁以及回纥远征外蒙古的影响,室韦人大批涌人外蒙古高原和内蒙古西部;艰苦的环境下,最终诞生出草原上的霸主——蒙古族。可以说,室韦正是蒙古族的前身。

另外,还有一些鲜卑族裔在自己的栖息地低调发展,后来也没有被汉化,而是演变成了新的民族。如今天的的土族、锡伯族、达斡尔族,都可以说是鲜卑族后裔。

只是,这些少数民族为什么都不再以“鲜卑”为名呢?

尚武与鲜卑部落联盟

回顾鲜卑族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它的两个特点。其一,它拥有游牧民族都具备的“尚武”精神。

游牧民族依靠畜牧业生活,气候适宜、水草丰美的地区更适合他们生存与发展;为了争夺优良牧场,部落与部落之间难免要通过武力手段解决纷争。这种弱肉强食的生存环境,让游牧民族必须不断发展军事力量,从而造就其“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

据《后汉书·西羌传》记载:“强则分种为酋豪,弱则为人附落,更相抄暴,以力为雄。”羌、胡各部以强者为尊,遵循着“贵壮健,贱老弱”的基本法则,可谓“壮者食肥美,老者食其馀”。鲜卑人也不例外,陈寿称其“贵少贱老,其性悍骜”,对武力极为推崇,范晔亦称其“勇健能理决斗讼者,推为大人,无世业相继”。在“强者为尊”的背景下,鲜卑各部皆好勇、尚武,习惯以武力解决问题。即便他们在中原建立起了政权,并效仿汉人进行农耕,但他们骨子里的“尚武”精神从未改变。

唐朝后期鲜卑,唐朝鲜卑长相(7)

▲铜鎏金木芯马镫,

是十六国时期中国北部鲜卑慕容氏的遗存。

来源/纪录片《国宝发现》截图

受此影响,鲜卑人在建立政权后,很少会休养生息;反之,对外频繁用兵、征讨不臣、扩张领土,才是他们的基本生存策略。北魏拓跋氏、西秦乞伏氏、南凉秃发氏、燕国慕容氏以及唐代的吐谷浑政权,皆是如此。他们不仅爱好夸耀君王武功,还总是马不停蹄地掀起一场又一场战争。战胜了,固然能掠夺大批人口、物资与土地,但同样会有不小损失;而一旦战败,更是对本国人口的极大消耗。

唐朝后期鲜卑,唐朝鲜卑长相(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