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孙殿英,清东陵这个皇家园陵也许不会有现在这么大的知名度,顶多也就是满清后裔祭拜先祖的地方,但现在它成了一个热门的旅游景点。
从北京出发驾车向东,在125公里处有个马兰峪镇,这里被满清皇室视为风水宝地,清东陵就坐落在这里。这里共有帝、后、妃陵寝14座,包括顺治皇帝的孝陵、康熙皇帝的景陵、乾隆皇帝的裕陵、咸丰皇帝的定陵、同治皇帝的惠陵5座,皇后陵墓4座,后妃陵墓9座,共葬入157人。
(清东陵)
为什么只有14座陵墓却葬入了这么多人呢?因为除了皇帝和皇后享受的是“独门独院的超级大别墅”外,其他妃子们“住”的都是“一梯几十户”的“小公寓”。为了能让祖宗们在这里清净的休息,清朝皇室在陵园的周围修建了一圈长达20公里的“风水墙”,将14座陵墓包围了起来。
然而却有一座陵墓独独不在这风水墙内,而是坐落在陵墓正大门的左侧,风水墙之外,它就是因辅佐了两代皇帝而千古留名的孝庄太后陵墓—昭西陵。
(清东陵鸟瞰图)
为何辈分最高的孝庄太后陵墓不在风水墙内?清东陵是顺治十八年开始修建的,里面葬入的都是清朝入关后的的帝、后、妃,除了顺治帝,辈分最高的就是顺治的亲身母亲孝庄太后。
关于孝庄太后的陵墓为什么没有进入风水墙内,民间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下嫁说”,一种是“托梦说”。
所谓“下嫁说”,指的是孝庄太后曾经下嫁给小叔子多尔衮,有违人伦,有辱皇室尊严,故而不许她进入皇陵内部,只能呆在皇陵门口,为皇陵看门守院,以示惩罚。关于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史书没有明确记载,可以引为证据的只有一首诗和一个猜测。
一首诗指的是明朝遗臣张煌言所著的《建夷宫词》十首诗中的一首:
上寿觞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躬逢太后婚。
这首诗的大意是:已经到了做寿的年龄了,却要二次再婚了。慈宁宫里张灯结彩,宫中礼官开始准备礼仪制度,这么隆重是干什么呢,原来是太后要大婚了。长期以来,这首诗成了孝庄下嫁多尔衮的“铁证”。
(图片来源 影视剧照)
一个猜测指的是多尔衮的称号。顺治五年,多尔衮加封“皇父摄政王”。由此有人联想多尔衮必是娶了孝庄太后,才成为皇帝的父亲。其实这种猜测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在古代“父”未必代表的就是父亲,“父”也是代表着一种尊称,比如周文王成姜子牙为尚父,秦始皇称吕不韦为仲父。
所谓托梦说,指的是一个传说。孝庄太后死后,灵柩本来是要运回盛京与皇太极合葬的,当棺椁途径遵化东陵地界时,突然变的非常沉重,怎么也抬不起来,送葬队伍只好停下来休息。当晚孝庄太后托梦给康熙皇帝,嘱咐说不要往盛京送了,棺椁就安葬在停留地吧。
当然,这只是一种传说,托梦一说也显得非常的不科学,当个茶余饭后的段子听听还行,认真你就输了。
孝庄太后到底有没有下嫁给多尔衮?既然托梦说显得非常的不靠谱,那么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孝庄太后到底有没有下嫁给多尔衮。
前文已经提到,根据多尔衮的称号“皇父摄政王”来判断他俩已经结婚是不严谨的,因为根据满洲人的习惯,在加封爵位称号的时候会把亲属关系词给加进去。比如天聪十年,皇太极册封大贝勒代善为“和硕兄礼亲王”,在亲王前面加了个“兄”。顺治元年,顺治皇帝封多尔衮为“叔父摄政王”,后在御史赵开心的建议下,又改成“皇叔父摄政王”,顺治五年,又加为“皇父摄政王”。
(图片来源 影视剧照)
由此可见,多尔衮的称号变化只是多尔衮想凸显自己的地位而已。退一步说,即便孝庄真的嫁给了多尔衮,那也没什么好隐瞒的,大可以昭告天下。
因为在满洲旧俗里,婚姻不受亲属辈分之约。我们之所以会有这种想法,是我们用中华五千年的汉文化道德标准去看待这件事情了。而在满洲旧俗里,叔嫂通婚不是什么新鲜事。“父死则妻其后母,兄死则妻其嫂”在满洲就有先例。
比如顺治七年,多尔衮就娶了肃亲王豪格的老婆博尔济锦氏,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也就是多尔衮的侄子,因和多尔衮不和,被多尔衮设计*害。他娶了博尔济锦氏,那就是娶了自己的侄媳妇,在我们今天看来是匪夷所思的。
又比如大清开国前期的四大贝勒中的二贝勒阿敏,他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蒙古的赛特尔,自己又娶了赛特尔的女儿,俩人互为对方的老丈人。哎,这乱的,一塌糊涂。
所以说,多尔衮被称为“皇父摄政王”,和他娶没娶孝庄太后完全没有关系。
(图片来源 影视剧照)
再来说说张煌言的这首诗,这首诗中提到太后是在慈宁宫中张灯结彩,准备和多尔衮一起“滚床单”。可是据《清实录》记载,慈宁宫是顺治十年才建造完工,此后孝庄在慈宁宫一直住到死。而多尔衮已于顺治七年病死。孝庄怎么可能和一个死了三年的人结婚呢。
这首诗是谁写的呢?是明朝遗臣张煌言,划重点“明朝遗臣”。明朝被大清夺去了江山,当遗臣的借着酒疯写几句打油诗讽刺一下、抹黑一下当朝太后,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过,还是要友情提醒一下张煌言老人家,你是汉人思维,三纲五常、伦理道德,不适用于刚刚入关的满人。
由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孝庄是没有嫁给多尔衮的,所谓的“下嫁说”和“托梦说”都是不成立的。
孝庄太后陵墓坐落风水墙外的真正原因那么作为生前受人爱戴,死后又是最大辈分的孝庄太后为什么没有进入东陵风水墙内,而是在风水墙外大门口的左侧呢?
其实一切的原因都来源于孝庄太后的临终遗言:“一定要在孝陵(顺治陵墓)的附近为我找一块地方安葬”。这就给后辈子孙们出了一个大难题。
(图片来源 影视剧照)
如果要在东陵内找地方,那么顺治作为第一个入陵的皇帝已经占据了最好的位子,无法给孝庄再找出一个更好的位置来。如果非要在东陵内部入葬,那么一定会让后人说康熙不分尊卑。
那就要按照孝庄的要求,在“附近”找一块地方,这个地方还不能离孝陵太远,又不能在东陵之内,只好选择了风水墙外的地方,命名为“昭西陵”。表示和盛京皇太极的昭陵是一个体系的,“神灵所通,不问远近”。
孝庄死后,康熙皇帝在东陵门口为孝庄搭建了“暂安奉殿”,从字面上可以看出来,这个殿是暂时的,康熙皇帝也拿不准到底要不要将孝庄的棺椁送回盛京,这件事就被拖了下来,一拖就是36年。
至雍正朝,国泰民安,大清盛世,雍正皇帝便认为“暂安奉殿”是风水宝地,是孝庄在天保佑,于是决定原地修建昭西陵。
无论安葬在墙内还是墙外,孝庄太后一生的功绩还是被后人所传颂的。辅佐两代皇帝,加强皇权的集中,除掉专权的鳌拜,平定起兵的三藩,这些都有孝庄太后的幕后身影。她的前半生不受皇太极宠爱,始终默默无闻,但她懂得隐忍。面对多尔衮的强势揽权,她教福临学会韬光养晦。为大清朝的江山稳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