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作诗,也需要有心情,心情不好的时候,或许一个字也憋不出来。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很多诗人在悲苦和绝望中,也能通过抒发抑郁牢*,形成伟大作品。比如杜甫,在悲苦的时候,他始终关切天下苍生,写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样的千古名句。
不过唐代另一位诗人王维,显然内心没有杜甫强大。王维的处境一直比较优越,虽然也经历了安史之乱的被俘,但是却最终全身而退,毫发无伤。因此,王维的诗作,是很少悲苦之作。晚年的王维,还精于禅宗,诗文就更少悲哀和绝望的因子了。这样的诗人,如果真的处于困境,写出来的诗,恐怕是很难保证质量的。这样说,似乎有些武断!那么让我们看看当年王维沦为阶下囚时,写下的这首“保命诗”吧。
《凝碧池》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
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这首诗之所以说不算好,甚至“烂”并非是说诗文本身不佳。仅仅最后一句”凝碧池头邹管弦“就意境深远,具有无尽的沧桑感和凝重感。从文字上看,这首诗仍然算得上一篇佳作。而且今天看来,这首诗是很有风骨的,万户伤心,秋槐叶落,只因为奸人作乱,社稷危困。然而事实上,这首诗是有很强目的性的,那就是为了保命!不得不说,王维很聪明!和杜甫的耿直、质朴相比,王维的心思显然要更细腻。也难怪,王维能够一生潇洒。
说这是一首保命诗,似乎很矛盾。要知道,如果当时的奸党看到这首诗,难道不会生气吗?问题是,王维怎么会把这首诗给别人看?须知当时的王维是被囚禁,一举一动都会被监视,他断然不会傻到把这样的诗写成白纸黑字。因此这首诗如果真的是在狱中所作,开始的时候顶多是一篇腹稿。
后来安史之乱平息,王维也获得了释放。这个时候,王维心里顿时紧张了起来。毕竟他没有严词拒绝安禄山的”伪官“官职。这不得不说也是因为王维的聪明,当然也可能是软弱。他不表示同意,也不表示断然拒绝,安然接受被囚禁。这样一来,似乎既保全了名节,又不至于招致*生之祸。安禄山因为惜才,最终也确实没有把他怎么样。
历史上,像王维这样的文人,是很多的。可是安史之乱平息后,即便是这样算不得投降的文人,也是很可能被追究责任的。任伪官,这个罪名极大,极有可能被*头。也正是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王维想到将上面那首诗公开,为的是表示当年自己的清白。为了达到效果,王维并没有傻到逢人便说或者广而告之,那样不是欲盖弥彰吗?他找来自己的好朋友裴迪,将这首诗展示给裴迪看。
裴迪看了,当然是四处奔走,为王维说好话。最终,依靠口口相传,这首诗到了皇帝那里,皇帝也觉得王维这诗写得好,最后不仅没有追究,还让王维安享晚年。
然而不要忘记,和王维当时一起被俘的还有很多官员,还有不少乐工。其中有一个乐工叫做雷海清。《明皇杂录》载:“天宝十五年,群贼陷两京。有乐工雷海清者,怒而投乐器于地,西向恸哭。“一个乐工,都有如此气节,怎么不让人感怀。当时王维就被拘于菩提寺中,他一定听闻了雷海清的事迹。但是即便他作诗说“凝碧池头奏管弦”,摔琴的雷海清被处置了,王维,还苟活人间!
这首诗,如此看来,非但算不得王维的闪光点,反而要算一个小“污点”,说是他诗歌中最烂的都不为过。然而王维也是一个普通人,他也有无奈。而且后世人们更愿意相信,王维的诗情感是真实的。因此经历过安史之乱后,王维再也不愿涉足功名,而是静静礼佛修禅。
如果王维真的在安史之乱遇难,无疑是一种更大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