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相张九龄为何不得唐玄宗的重用?
有人会觉得很奇怪,官至宰相和不得重用之间很矛盾。毕竟《旧唐书》称:"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高适被封渤海县候,算是得志之人。李白辞金放还,晚年流放夜;杜甫被讽为人迂阔,自嘲"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一些江湖清客终身辗转,羁旅他乡未得功名。比如死后得众名妓资助方能下葬。因此张九龄得以拜相,相比较起来也能算功成名就。
但是为什么说张九龄没有得到重用呢?
我们先来看一看张丞相的履历。进士中第,始调校书郎。即秘书省负责校正典籍的官员,这是开始走入国家权力中心的标识。但仕途并非一帆风顺,玄宗即位,迁右补阙。唐玄宗开元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官至宰相。但其间由于政治立场与李林甫等人不合,多次被贬,又能三度入京。他能够参与国家重大事件的政治决策,任人唯贤,赏罚分明,敢于直谏,但后来终被罢相。张九龄有识人之明,安禄山兵败后断言"乱幽州者,必此胡也。"因为李唐朝廷本与关陇集团关系密切,唐玄宗不重视华夷之辨,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后安禄山果然叛变,掀起"安史之乱"。
可以看到,张九龄的官途生涯起起落落,政治观点也没有尽得采用。那么,为什么唐玄宗没有一直重用张九龄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做深层次的探讨。
1、 帝王之术与党争之祸唐玄宗早期具有很强的政治敏感性,励精图治,精通用人之道。早期重用宰相姚崇,其人尚通,奠定了开元盛世的基础。张九龄尚直,又有才名,在政治生涯中后任用口蜜腹剑的李林甫,也是因为其有实*才能。而且所用之人,政治主张不尽相同,这是唐玄宗的平衡之道。张九龄才干超然,风度翩翩,但刚极易折,在党争之中没有太大优势。
2、 政治风向的转变由于对一手开创开元盛世的满意,唐玄宗开始消费起自己的政治成果。开元末年,玄宗倦于理政,渐渐沉迷享乐,亲小人,远贤臣。白居易《长恨歌》道"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对于政治的热情逐渐消退,也不再执着于权利和朝堂治理。唐玄宗选用"一代词宗",如有人向玄宗举荐人才,辄问道:"其人风度得如九龄否?"可以看出他对张九龄丰姿神采的推崇,但却忽视了张九龄的政治能力与素养。
3、 文人的书生意气相较恩荫出仕,科举选拔难度高,进士出身之人都有一身傲骨。张九龄在朝堂上敢于直言向皇帝进谏,多次规劝玄宗居安思危,整顿朝纲。这不愧于他兼济天下的理想,能使他青史留名,但对于他当时政治家的前途,却是没有好处的。张九龄也曾反对任用奸佞的李林甫、毫无才*牛仙客为相,以至屡次反对玄宗的意见,不得帝心,因此被贬谪,不得重用,也是可以理解的。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虽至宰相,亦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亦当为之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