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8年安史之乱,大唐由盛转衰
只可惜,杜甫想要回到洛阳的愿望,最终还是没有能够实现,此时的大唐,经历过安史之乱,已经不再是太平盛世,沿途匪盗横行暂且不说,就杜甫的家底,旅费从何而来,回去又能靠什么维持生计?于是只好继续留在四川寄人篱下。
765年四月,严武去世,杜甫离开了成都。766年到达夔州(奉节)。由于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顾,杜甫得以在此暂住。这一时期,杜甫创作达到了高潮,不到两年,作诗四百三十多首,占现存作品的百分之三十。《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成为千古绝唱。
768年,杜甫已经56岁,古代人寿命普遍不高,或许杜甫知道自己时日无多,思乡更切,于是乘舟离开蜀地,先到江陵,又转公安,年底的时候漂泊到了湖南岳阳,在岳阳楼上,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想到自己晚年漂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洞庭湖 岳阳楼
由于生活困难,杜甫不但不能北归,还被迫更往南行,因为去湖南可以投奔他的好友韦之晋,当时韦之晋在衡阳任刺史。
769年2月,杜甫溯湘江而上,抵达了长沙。休息几日后,继续溯江而上前往衡阳。到衡阳后,闻讯韦之晋已调任长沙。于是杜甫再折回长沙。这是杜甫第二次进长沙。不料,得到的却是韦之晋暴病身亡的消息。
杜甫滞留长沙数月,只能暂栖江上的小舟之中,或者暂宿于江边的阁楼之上,靠亲友接济及自己去集市卖药勉强度日。这段日子虽依然穷困,但也基本还算安定。偶尔,杜甫亦乘船游览附近山水,写诗记述。
770年的春天,杜甫在长沙碰到了同样流落于此的旧友李龟年,回忆起少年时在岐王和崔九的府邸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感慨万千,于是写下杜甫绝句中最有情韵、最富含蕴的一篇《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长沙 杜甫江阁
770年4月,湖南兵马使臧玠谋反,长沙大乱,城内百姓纷纷逃亡,杜甫又连夜乘船逃往衡阳,原打算再往郴州投靠舅父崔湋,在耒阳,碰到了江水上涨,被阻耒阳。流离途中,他写下了《逃难》,对自己的漂泊的半生做了一个总结:
五十头白翁,南北逃世难。
疏布缠枯骨,奔走苦不暖。
已衰病方入,四海一涂炭。
乾坤万里内,莫见容身畔。
妻孥复随我,回首共悲叹。
故国莽丘墟,邻里各分散。
归路从此迷,涕尽湘江岸。
杜甫乘坐的小船停泊在耒阳方田驿,五天没吃到东西,几乎饿死,幸亏县令聂某派人送来酒肉而得救。由耒阳到郴州,需逆流而上二百多里,这时洪水又未退,杜甫原一心要北归,这时便改变计划,顺流而下,折回长沙。这是杜甫第三次进长沙。
晚年在湖湘漂泊的杜甫
770年暮秋,在亲友的资助下,冒着风霜雪雨,杜甫开始北归。
杜甫在湖南约一年零九个月,其中居住长沙约十个月,其余时间都是乘船在湘江、耒水和汨罗江上漂着,行船约三千多里。杜甫原本就有风痹、糖尿病、疟疾、肺病等等疾病,长年水上潮湿,杜甫的病情加重,他倒下了,病卧舟中,他写下了人生中最后一首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其中有一句:“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这是他对国家和人民最后的怀念。
770年冬,杜甫贫病交加,在由长沙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 时年五十九岁。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他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是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