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世家
1956年9月24日北京,顾城生于北京一个诗人之家。父亲为顾工,一个优秀的军旅作家和诗人,原名顾菊楼,参加过新四军,后任八一电影制片厂编剧,《解放军报》文化处编辑。
这时的顾家已经有了一个女儿顾乡,但小儿子的降生还是带给了这个家庭不少的欢乐。顾城从小受到父亲良好的教育和文化熏陶,在充满文化气息的家庭里长大。
但是,顾城在姐姐顾乡印象中的最大特点就是“不爱凑热闹”,上幼儿园时经常自己一个人在一边看树和蚂蚁。
小时候的顾城唯一的爱好就是看书,看完之后还喜欢讲给他人听,但是因为性格原因,他仅仅只认可姐姐顾乡这一个听众。在姐姐忙碌的时候,他宁愿对着空荡荡的墙壁“讲故事”,也不愿意走出家门。
1968年,影响深远的“知青”活动在全国展开,12岁的顾城也离开了学校,也是从这时候开始,他喜欢上了写诗。
他在生活中是一个非常沉默,似乎与这个世界也是格格不入。他开始写诗时总是一个人独处,不和别人一起玩耍,而是低头写自己的内心想法。而且文革的暴行给他的内心带来了冲击,使他变得更加敏感,也给他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永远的烙印。
但是在他的作品里,却是带着些童话色彩的。他将自己心中所憧憬的梦乐园,通过他的作品展现出来。
第二年,顾工父子一起离开家,去了山东广北的一个部队农场,在那里,他们一起度过了漫长又辛苦的五年。但他并不喜欢农作的生活,这种劳作的生活与他想象中玻璃一样的世界有很大的距离,而这种距离让他感到痛苦。这段经历更加深了顾城性格中的矛盾成分。
1973年到1974年,这两年间,顾城开始往一些社会杂志上投放自己的作品,但反应都不算太大,直到1977年,他在《蒲公英》小报上发表的诗篇让他声名鹤起,在当时的整个诗歌圈都引起了强烈反响,而他也是在这时被选为了朦胧派诗人的代表。
童话诗人
在顾城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写诗,在他八岁的时候,写下了一首《杨树》,诗中是这样写的:“我失去了一只臂膀,就睁开了一只眼睛。”这首诗是从一个八岁孩子笔下写出来的,这件事怎么也太离奇,顾城是一个天才,从小就有着很强的文学素养和哲学思维。
《杨树》这首诗有着很强的辩证思维,凡是失去了一个方面就获得了另一方面,这是典型的辩证思想。再来看文学方面,顾城这首诗写的很美,虽然是一个八岁的小孩写出来的,但是极具诗意,一个杨树失去了臂膀,睁开了一只眼睛,这种想法就是很多比他大的人不及的。
在顾城17岁时,他正式开始写作,向报社杂志投稿,在顾城23岁时,编写出了《一代人》这样的诗,“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这首诗写在一个特殊的时期,也写出了那一代人的理想,身处“黑夜”时对于“光明”的渴望与追求。
并抒发了一代人的心声,也寄托着一代人的志向——经历黑暗与阴晦后,仍然对光明的不懈追求。这首诗虽然并没有太多的字,但是这两句就足够表达出作家的主题。
顾城的写作风格,总是带有着童心,他曾经被认为是“唯灵浪漫主义”诗人。他的风格曾经经历过一些转变,一开始顾城写的是童话诗,顾城早期的童话诗语言简洁,就像孩子在说话一样,句式通常很短,但是意境十分优美。
顾城就像是在借孩子的口表达自己的意志,至于为什么要用孩子,可能顾城心里他永远是一个孩子吧,他始终坚信自己是个干净的孩子。
他在读者心中是以一种路灯般指引人方向的光明存在。虽然他学有所成,父亲的教育与熏陶也确实成就了他,但他生命的后期也的确背离了他诗歌那种“童心”“自然”“唯灵主义”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