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须弃袍表现了什么,断袍割义讲的是什么典故

首页 > 历史 > 作者:YD1662024-04-08 16:45:06

三年前用一整年又看了一遍四大名著,其中对《三国演义》第五十八回中描写曹操兵败于马超而不得割须弃袍狼狈逃窜保命,印象颇深,今天再来絮叨絮叨。

钟繇丢了长安城,退守潼关,曹操便令曹洪、徐晃为先行,领兵镇守潼关十日。奈何曹洪性急暴躁,中了马超的计谋,只坚持九日就丢了潼关。曹操大怒,差点处死曹洪。随后曹操亲自率兵直逼潼关,两军交战,马超先后击败了于禁、张郃、李通,又率军冲*,曹军抵挡不住,大败而走。这时马超的西凉兵大喊:“穿红袍的是曹操!”曹操急忙脱下了红袍,又听到:“长胡须的是曹操!”曹操惊慌,拿出佩刀割掉胡须。西凉兵把这情景告诉了马超,马超令人大叫:“短胡须的是曹操!”曹操只有扯过旗旗角包住下巴逃走。

曹操在战败时,果断地“割须弃袍”,虽然模样狼狈可笑,但从中也可以看出他遇事的冷静、果断。他对战袍和胡须的果断舍弃,让他得以在战备的情况下逃生,才有东山再起的可能与资本。古人曾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因此古人往往非常看重、珍惜自己的发须,尤其是胡须,对于一个有有地位的男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关公就有“美髯公”的美称。所以曹操果断地“割须弃袍”,是他勇于舍弃的果决性格的体现,这种特点往往能让人在困境中找到出路。曹操临危不乱、有舍才有得、能屈能伸、因时制宜这种品德值得广大朋友借鉴效仿。

在《三国演义》里,曹操这个人物无疑是个反面典型。因此,作者在塑造曹操人物形象的时候,根据“拥刘贬曹”的倾向的需要,不但将曹操描绘成一个奸雄,同时还通过不同情节对曹操这个人物进行贬低。也正因为如此,曹操在小说中出丑的次数特别多,其中就属割须弃袍最为凶险。不过根据《三国志》记载,这个所谓的“割须弃袍“的故事原来是作者虚构出来的。在历史的真实中,曹操与马超交战时可没有这么窝囊。

那么这个故事是不是罗贯中的凭空捏造又一个发明创造呢?答案是否定的。在宋元时期,这个故事就在民间广为流传了。经过罗贯中的妙笔,这个故事变得更加精彩、生动。而曹操这变得更加“不幸”了,平添了如此之多的囧事。不过,曹操在小说中虽然这个反面人物的典型,但却成了一个成功的艺术典型,一个性格复杂、有血有肉的乱世奸雄。从这个角度说,曹操又是幸运的。罗贯中对曹操这一人物的形象塑造是非常完美的,每当罗贯中让曹操倒霉一次,广大读者就为情节的精彩设计而击掌叫好一次,并赞叹作者的妙笔生花,而这又丝毫无捐于曹操这个人物形象的可信度和真实性。较迂罗贯中极力讴歌的另一主角一一一诸葛亮的塑造及其被神话、妖化的完美,曹操这个人物的形象来得可信多。(3月13日晨)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