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汤斌,字孔伯,别号荆岘,晚又号潜庵,以清廉刚正、敢言直谏大名于顺治、康熙朝。
其祖籍河南睢阳县,生于明天启七年十月二十日(1627年11月27日),卒于清康熙二十六年十月十一日(1687年11月15日)。
1、坎坷的科举之路其家世为“阀阅旧族”,明末时已衰败,乃至城宅田园尽为豪绅占夺。其父恪守家法,课子甚严。汤斌八岁入塾,因恐有辱先人事业,“遂笃志圣贤之学”。
十五岁以前,他已读完《左传》、《战国策》、《公羊》、《史记》、《汉书》等书。明崇祯十四年(1641)应童子试,文章拔置第一。
崇祯十五年(1642),李自成农民军攻占睢阳,州民开门迎纳,汤家和城内富户避难城外,其母死于战乱。后全家逃至河北,靠父亲“舌耕(教馆)以养”。
转年,汤家又南迁至浙江衢州,闻农民军已攻破北京,只得暂寓居衢州山中,伺机北归。汤斌自幼苦读成癖,动荡生活并未改变其读书习惯,每晚都读至夜深。
入清后,他曾至南京应试,七试皆榜首。后因当时战事繁纷,清廷财力不敷,令举子纳军需银数十两方准与试。汤斌无力纳银,只得暂弃科举念头,继续随家流浪,直至顺治二年(1645)时,全家才从江西鄱阳湖返归故里。
自此,他朝夕攻苦,无书不读,尤肆力于经史及宋儒之书,锐意科名,后在乡、州、府试中连连中捷。
在顺治六年(1649)的会试中,该科总裁洪承畴和宁完我十分赞赏其文章,“以尘外相期”。汤斌饱读经史,醉心于上古三代的治迹,认为宋儒学说承祧了孔孟之道,舍此无以治理社会,便遵循古训,以阐扬理学为己任。
另一方面,在清初的战乱之中,他饱受颠沛流离的痛苦,阅尽民间疾苦和贪官污吏的暴戾。这又铸就了汤斌嫉恶如仇、刚直不阿的性格和体恤民情、主持正义的思想。
顺治九年(1652),汤斌取中进士,授宏文院庶吉士。但他并不汲汲于名利,自甘清苦,所住邸舍不避风雨,潜心时改,留意古今治道,散馆时以《政贵知变论》使朝中人刮目相视。
认为清初各种法度的制定,应借鉴古人,根据时地的不同情况而变通。
不久,清廷议修明史,汤斌大胆疏言:
“宋史修于元至正,而不讳文天祥、谢枋得之忠,元史修于明洪武,而亦著丁好礼、巴颜布哈之义。顺治元、二年间,前明诸臣有抗节不屈、临危致命者,不可概以叛书。宜命纂修诸臣勿事瞻顾。”
疏上,大学士冯铨、金之俊立即攻劾其“奖逆”,几乎酿成大狱。后经顺治帝亲自召见南苑。
2、为民请命的清官顺治帝评其“品行清端,才猷赡裕”,以得职衔加一级用,补潼关道副使。
潼关自古为用兵孔道。明季战乱之后,城内居民不过十数家,而“伐叛”之师一年中数至,驿递、粮秣、军需等物资供给匮乏,加之官吏敲剥、兵土掠夺,百姓困苦已极。
凡有清军过境,他皆与主将约法:
“部文所需有不给者,公请劾我。若额外动民一草,我亦当论公。”
一次,总兵陈德调湖南,“军士八千,家累满万”。过潼关时,陈以母病为由欲暂驻,遭拒绝后又强索行军用车五千辆或折银自雇。汤斌派人侦知其用车不过二千辆,遂巧设计谋,如数集齐车辆藏匿起来,然后摆酒相邀,提出“以人量车”,凡兵士家眷坐满为一车,即驰出城外,尽出为止。
陈不知为计,便欣然与汤斌坐城门上饮酒观看。漏下四鼓,陈德所部兵员眷属尽出,用车尚不足两千辆,陈见状悔之已晚,只得怏怏上路。不久军士哗变,将其焚死。此后,官军过境“皆肃然莫敢犯”。
一年后,清廷考绩官吏,潼关城中流民归者已逾数千家,关中地区以汤斌为最。考官询其由,他答道:“吾惟于保甲、乡约、义学、社仓四者加之意而已。”
又汤斌施政重变通,推重唐文宗时的名臣崔郾“初治陕不鞭一人,即迁鄂而严刑不贷”,因时地而制宜的做法。
因此,当他在顺治十六年(1659)升任岭北道参政时,根据赣南战乱情况,审时度势,设伏大败明旧将李玉廷,有效地阻止了海上渔民军,使这一带局势尽快稳定下来,深得清廷褒奖。
3、20年潜心向学汤斌勤于职事,初至赣的三个月间,理清积案八百余件,劳累成疾,于是年底告病乞假归省。
他莅位时仅带仆从二人,马一匹,去职时竟穷至归途盘费无措,将马匹卖掉才勉强返回故里。
汤斌居家读书近二十年,潜心宋明理学,广泛涉猎了各派的观点。
康熙五年(1666)冬,他闻知理学大师孙奇逢讲学苏门,便赁驴造访,深以其调和程颐、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的主张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