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石像为啥在旧县,董仲舒是哪里人董仲舒墓在哪里

首页 > 历史 > 作者:YD1662024-04-11 01:01:59

董仲舒,字宽夫,西汉哲学家、著名学者,公元前179年生于广川(今景县河渠乡大董故庄)。董仲舒少时专治《春秋》,并潜心钻研孔子学说,颇有所得。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刘彻登基。武帝性喜读书,雅重文学,一登帝位,即命丞相、列侯等举荐贤良和直言极谏之士。于是,广川人董仲舒等百余人同时入都。武帝悉数召入,亲加策问,内容皆为帝王治国之要。每人一卷,阐述对策,武帝一一批阅。当看到董仲舒的对策时,乃是评论天人感应的道理,说得头头是道,当即击节称赏,叹为奇闻。武帝见他言未尽意,复加策问,董仲舒详对,总是援据《春秋》,归本道学,世称为“天人三策”,传诵古今。

武帝少年气盛,本想干一番大事业,而董仲舒对策,首在兴学,次在求贤,最后提出:“请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他认为,只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能使“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法度可明,民乃知所从矣。”以上这些话,正合武帝心意,当下命董仲舒为江都王相,后又为胶西相,但两任时间都不长,即谢官居家,专事著述。

董仲舒之学说,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学说,把神、君、父、夫权贯穿一起,形成了封建神学体系,其核心是所谓“天人感应”说,认为天灾、地变皆由天意,将天道和人事牵强比附,试图假借天意把封建统治秩序神圣化、绝对化。他还提出“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他的这套学说,开此后两千年封建社会奉儒学为正统的先河,对后世影响至深、至大。但他对“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无)立锥之地”的阶级矛盾亦有所揭露,提出了“限民名(占)田,以澹(赡)不足”,“塞并兼之路”的明确主张。

董仲舒辞官退隐后,著有《春秋繁露》、《举贤良对策》等书。朝廷遇有大事,常派人到他家,征询意见。

公元前104年董仲舒病逝,享年75岁。

董仲舒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儒学家,由于他的观点迎合了统治阶级的需要,所以,为我国历代封建王朝所推崇,称其为“董二圣”。明万历36年(1608年),朝廷在他家乡立庙雕像。当时,从山西运来一块大石,但当石块运到枣强旧县村西时,怎么也搬不动了,人们只好在此建起了一座董子庙,雕刻了一尊董仲舒石像,安放庙中,故亦有人将此地当作董子故里。

据最新考古发现称:在陕西省兴平市茂陵以北约5公里处的策村,发现清乾隆52年的残碑一座,系董仲舒“五十一代孙董浴”所立。从仅存碑文中可知,此地为董仲舒罢官退隐之地。笔者建议,主管部门应进一步收集有关资料为盼。

来源:《衡水珍闻录》

作者:刘宏勋

免责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请联系我删除,谢谢!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