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婴于父母合照
也许真的是老天保佑,许广平最终平安地将孩子生了下来。而当鲁迅从护士口中得知,母子平安时,一句看似抱怨实则隐隐带着一丝自豪的话,从他口中漏了出来,是男的,怪不得这样可恶!
年近50岁的鲁迅“老来得子”。几天后,他给自己的儿子起了个名字——周海婴。
问起原因,鲁迅说因为他出生在上海。
这样的解释听起来,似乎颇有几分随意的味道。但实际上,鲁迅对于儿子,还是很疼爱的。
比如说,他会特意给儿子买留声机;小孩调皮时,拽他的胡子也不会生气;甚至还会愿意陪着儿子玩儿骑“大马”的游戏。
也许正是因此,在周海婴的记忆中,鲁迅一直都是一个有趣的父亲。
周海婴 《鲁迅与我七十年》
由于时代的原因,鲁迅对于儿童教育方面,一直颇为忧心。他一直在鞭挞旧社会中,那些以“孝道”逼迫子女,让其必须按照父母意愿过活的压迫。
所以在对于自己儿子的教育方面,鲁迅一直采取的是“顺其自然”的原则。
“极力不给他打击,不愿多拂逆他的喜爱,除非是在极不能容忍、极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内。”
鲁迅希望,儿子可以成为一个“敢说、敢笑、敢骂、敢打”的人。
1946年,许广平与周海婴在淮海坊
天有不测风云,生死离别是人世间最无可奈何之事。在周海婴7岁那年,他的父亲鲁迅与世长辞了。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小小的海婴,第一次感受到了,在慈爱父亲的背后,“鲁迅”这两个字所承载的重量。
当时,正值全国抗日救国运动形势高涨之时。
因此,在抗日救国会的安排下,蔡元培、宋庆龄、沈钧儒、茅盾等13位知名人士,组成了治丧委员会,在万国殡仪馆为鲁迅举行了丧礼。
小海婴亲眼看着,短短几天的时间,前来殡仪馆吊唁的人,就有数万之众。
而在下葬的那天,更有近万名衣袖上缠着黑纱,手里举着的挽联的青年男女,占满了上海市区西北部几条马路。
不过,彼时尚且年幼的周海婴,他还不懂得拥有如此“号召力”的父亲,对自己将来的人生,到底意味着什么。
《鲁迅家庭大相簿》内页
随后,《大公报》上刊登了鲁迅临终前留下的遗嘱,其内容共7条。第五条是他专门留给儿子的:
“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这是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期许,也是周海婴用一生在践行的原则。
不顶着父亲的名号“招摇撞骗”,做一个平凡、普通却实实在在的人。
但是,不愿顶着“鲁迅独子”这个光环生活的周海婴,却无时无刻不在被迫承受着这个名号带给他的压力和非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