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播出的电视剧《大秦赋》热播全网,其中浓墨重彩的描写了秦国与赵国之间的博弈。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各家都有怀揣着吞并天下的梦想,攻城掠地的战役数不胜数,几百年间无数将军喋血沙场,但后世评定战国四大名将时唯有白起、廉颇、李牧、王翦。然其皆出于秦、赵两国。一个时代的风云人物,都建立了怎样的功勋,因何能够封为名将?最后又因何亡故呢?
白起诞生于秦昭王(秦始皇曾祖父)时代,因秦昭王大力推行军功爵制,白起才能从一介平民逐步登上历史的舞台。白起作战有四大特点:1、积极收集敌我情报,精准推算,从军事实力、国家政治、经济实力、粮草补给等多个方面详尽分析,故未战,敌我胜负已分;2、*中辅助防御工事,以工事阻止敌军突围,以军事辅助作战,是白起首创的军事作战策略,此军事方法延续到近代战争亦有用到;3、与他人抢占城池不同,白起以消灭敌方有生力量为主,不在乎一两个城池的得失,据考证,战国时期因战争死亡的人数是200万人,白起*的士兵占据一半,真可谓“*神”称号;4、穷追猛打,对溃败的敌军紧追不舍,除敌务尽。白起一生经历大小战斗70余起,未尝一败。伊阙之战*掉韩魏联军24万人,大破楚军使得其一蹶不振,长平之战坑*赵军40万人,其卓越功勋,真不愧为四大名将之一。然最后因违抗秦昭王之命,拒绝攻打邯郸,被赐死于杜邮。
廉颇成名于破齐之战,当时齐国是仅次于秦国的最强国,赵、燕、秦、韩、魏五国伐齐,大破齐军。廉颇深入齐国境内,攻取齐国阳晋,此战后扬名天下,威震诸侯。廉颇一生忠勇爱国,敢于承认错误,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其最著名的事件就是负荆请罪和长平之战。负荆请罪是廉颇与蔺相如之间的一段佳话,廉颇居功自傲与蔺相如,却要与蔺相如官居同级,甚是恼怒,想要羞辱蔺相如。然蔺相如宽厚待人,十分敬重廉颇将军,处处避让,使得廉颇感到惭愧,到蔺相如府前背着荆条请罪,两人也因此成为了长期的好友。长平之战廉颇御守长平,坚守不出,令白起率领的秦军寸步不能进,疲惫不堪。后秦军离间赵王和廉颇的关系,用赵括撤换廉颇,改变了廉颇将军的坚守方案,出城迎击秦军才使得赵军大败于长平。廉颇将军实为赵国之柱石,老年却得不到赵王的重用,负气出走魏国。赵国危难之时,廉颇急切想要回到赵国,为赵国再战,面见赵国使者时,努力表现自己虽老,但身体康健,连吃一斗米,十斤肉,披甲上马,跃跃欲试,彷佛少年。然使者因收取了奸臣贿赂,向赵王进献谗言,导致赵王误认为廉颇老矣。后廉颇再也没有能够征战沙场,郁郁寡欢,最后客死楚国寿春。
李牧原是一名边境将军,因赵国边境常年有匈奴侵扰,导致边境人民无法耕种也无法放牧,苦不堪言。李牧来了以后命令士兵好生看护烽火台,不断派出探子侦察匈奴情况,每次匈奴入侵都能够及时通知士兵和平民撤入到城内,致使匈奴多年侵扰都一无所获。如此多年,匈奴皆以为李牧胆小如鼠,然士兵又想要建立战功,双方都想要真刀真枪打一仗。李牧以满山牲畜和小股部队诱惑匈奴,遇匈奴后佯装战败,以两侧翼的伏兵大破匈奴,*死匈奴十多万人,致使匈奴以后十几年都不敢侵犯赵国境地。公元前233年,赵国攻打燕国,深入燕国境内,此时后方秦军突袭赵国,邯郸危在旦夕。李牧将军急行军回守邯郸,到达邯郸城外却不进城,在城外构筑军事工事,坚守城外,与邯郸城形成犄角之势。每次秦军进攻邯郸,李牧都率军从侧翼袭扰秦军。赵国军队胡服善马,机动化强,致使秦军久攻不下。李牧更是利用秦军松懈之际,举兵攻击秦军大营,一举大败秦军,缴获颇丰。其英勇、智谋之高令秦人十分惧怕,李牧也因此被称为战国末期最杰出的将领之一。然赵国内部政治阴暗,赵国丞相郭开散播谣言,诬陷李牧勾结秦军,背主求荣。赵王迁不加调查,致使李牧惨遭冤死。一代名将,令人唏嘘。
王翦是四大名将中唯一寿终正寝的。王翦家族是秦始皇平定六国一统天下的最大功臣。王翦自幼喜好武学,饱读兵书,初入军队就建立军功,入军仅18天就挑选一支精锐,攻占赵国9座城池。秦王政八年,亲往叛军大营,平叛秦国公子成蟜叛乱。秦始皇继位之际,后宫嫪毐发动宫变,王翦领兵勤王护驾,平定叛乱,帮助秦始皇全面掌握国家大权。秦始皇一统天下之际,王翦和其子王贲一举攻灭赵、燕、齐、魏、楚。其用兵智勇双全,善用谋略,深知“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攻赵以“反间计”除掉赵国最后的依靠李牧,大破赵国。秦王嬴政欲灭楚国,问于王翦,王翦定要以全国之力诛灭楚国,被秦王嘲讽老不堪用,最后大败于楚国。后还是王翦举国60万兵力扫灭楚国,期间极力向秦王索要金银财物,以贪财之行稳秦王之心,消除秦王惧怕他拥兵自重之顾虑。据传项羽之季父项燕,就是王翦所*。
白起、李牧未死于战场,却死于自己人手中,廉颇一生忠勇,实力却得不到伸展,抱憾晚年,郁郁寡欢。唯有王翦一生征战,立下不世之功,然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四大名将唯有急流勇退的王翦寿终正寝。古往今来,立下赫赫战功的将军不计其数,因何少有几位可以寿终正寝?功高震主者身危,名满天下者不赏。所谓飞鸟尽,良弓藏,道尽古往今来多少英雄的辛酸与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