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时任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
艾森豪威尔不属于任何一个党派,因此得到了两党的拉拢。而且他在二战时期的赫赫战绩,也令民众对他产生了深深的崇拜之情和信任,视他为英雄。
在竞选总统的演讲中,他表示愿意为了“体面的停战协定”而努力,这也使他吸引了极多对战争疲惫的选民。
1953年1月20日,艾森豪威尔依靠自己的辉煌战绩和吸引民众的主张,击败民主党,当选为第34届总统。
图|马歇尔和艾森豪威尔
“放蒋出笼”和原子弹作为总统,国家领袖,艾森豪威尔有义务将国家拉出战争的泥潭,让民众得以平安稳定地发展。但是作为一名军人,他无法对自己在朝鲜战争爆发之初,说过的“我国既已诉诸武力,就必须保证成功”无动于衷,也无法接受美国耗费大量装备资费,付出数万将士的生命,却输给了装备武器远远落后于己方军队的中国志愿军。
曾经他信誓旦旦地说要停战,但是当选总统后,他却下定决心,一定要打赢这场战争。无论是为了大国威望,还是为了将军尊严。
图|艾森豪威尔
但是经过数据分析可以看到,美国在这场战争中损失达10万兵力,军费开支也达到了150亿之多,后勤保障等费用也是达到了800多亿美元。继续战争,对美国损失只会更大,也无法体面地停止战争。
他深知,疲惫不堪的将士即使手握精良装备武器,也无法打赢那些心怀坚定信仰、热血爱国的志愿军。
为了获胜,艾森豪威尔决定“放蒋出笼”,解除台湾岛“中立化”的地位,不再限制蒋介石武装部队对大陆的行动。他准备扩大朝鲜战争,让蒋介石军队侵袭中国的华南地区,牵制中国的兵力,以此来获取胜利。
但是这个“放蒋出笼”政策在世界引起了巨大反响,英法等国都认为扩大朝鲜战争,有可能造成战争扩大到世界范围。而处于台湾的蒋介石虽然表面上,十分高兴地接受了这一安排,但实际上却更想将军队留在台湾防守,以免打不赢大陆军队,却反而失去了自己的老巢。
图|蒋介石
“放蒋出笼”政策失败,艾森豪威尔又想到了核武器威胁。
为了“体面停战”,胁迫中国在停战协议上做出让步,艾森豪威尔声称要用核武器轰炸中国在东北的工业基地,和沿海的工业城市。但中国对此也做出了准备,在距离美国驻地近处挖坑道,构筑防线。一旦核武器开展,那么受伤的不止是中国士兵,还有美国士兵。
核武器威胁太大,如果使用了核武器,美国仍然没有胜利,那美国资本主义大国的威信就会彻底扫地。核武器这种*伤力巨大的武器,美国也并不敢轻易动用在这种侵略战争上。毕竟,这不是二战时期,全世界人民翘首以盼和平的到来,对美国轰炸长崎广岛也满是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