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前的决战系列,并不是只写三大决战。
序篇是从1947年8月写起。
1947年8月7日,刘邓大军以大无畏的勇敢牺牲,换来了整个解放战争战局的转折。
这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千里跃进大别山”。
一些朋友可能听说过“千里跃进大别山”,但是具体的时代背景和过程并不十分清楚,今天准备和大家分享一下,这个标志着解放战争重要转折的事件。
-- 不要后方,千里跃进 --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是一次大无畏的壮举。
1947年,刘邓大军领导的晋冀鲁豫*军,主要活跃在鲁西南地区。
解释一下,鲁西南就是山东省的西南部。上图是我手工标注的示意图。
所谓千里跃进大别山,就是从山东省的西南部出发,一路前进到大别山。途中经过黄泛区,后有追兵,前有堵截,中间行程21天。
大别山位于湖北、安徽、河南三省的交界处。
从鲁西南到大别山,中间路程500公里(一千里)。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手工画了一个示意图,如下。
从图中可以看到,刘邓大军放弃了自己的根据地,不要后方,直接挺进中原。进入了国民党控制区的中心地带。
古今中外历史上,这种不要后方,千里挺进的军队,大部分都是十死无生,有去无回的。
比如当年太平天国的石达开,离开根据地出走,就是兵败大渡河。
这也很好理解。
没有根据地,部队缺少补给,伤员也缺乏救治,部队越打越少。四面八方都是敌人,容易被敌人包围消灭。
下围棋的时候,打入对方实空的棋子,很容易被屠尽。
喜欢玩王者荣耀的朋友,看看,这像不像直接闪现到敌人中间。
自断后路,千里跃进,直插敌人腹地,这是一步险棋。
刘邓大军也清楚的认识到这次进军包含的危险。
在刘邓大军出发前的誓师大会上,*提出了这次行动的三种可能:
一、部队到不了大别山
二、部队到大别山后站不住脚
三、部队扎根大别山
既然刘邓已经意识到了此行非常危险,为什么还要义无反顾的踏上千里跃进的行程?
这要从*的一封电报说起。
-- 现在陕北情况甚为困难 --
1947年,解放战争进入了第二年。
解放战争是1946年爆发的。
战争爆发后,国民党军队先是对解放区进行全面进攻,第二年,又进行了重点进攻。
交战的地区,都是在解放区,破坏也都在解放区。
虽然解放军也打了一些胜仗,但是随着战争的持续,解放区越发艰难。
陕北本来就是贫瘠之地,⼜经战争反复折腾,当时已是⾚地千⾥,经济全⾯*,陕⽢宁边区⼈⼝死⾛逃亡已接近⼀半。
老解放区打了一年经济压力其实已经很大了,如果老是在老解放区打下去,很可能就吃不住了。
根据地的生产破坏严重,对战争的支援能力逐渐耗尽。
战争在中共的根据地内部打了⼀年,⼈⼒物⼒供给越来越困难,是不能⽀撑⻓期战争的。
在这种情况下,迫切需要有个转机,减轻老解放区的压力。
1947年7月,*亲自起草了一份3A级电报发给刘邓,希望刘邓能进入敌人腹地,有效调动敌人。缓解陕北、山东等解放区的压力。
电报中有⼀段⽂字,是:“现陕北情况甚为困难。”
上级向下级坦言自己处境极为困难,这是极其少见的情况。
这就是说,如果不是陕北战局真困难到了难以⽀持的地步,⽑泽东是不会如此急地想让刘邓迅速出动以调动敌⼈的。
当时的国内战局很不利。
东北*军刚刚打四平遇挫,遭到了很大的损失。
华东*军在七⽉分兵后突然连吃败仗,内外线兵团均遭重创,⼀时仅能⾃保,⽆⼒调动敌⼈。
西北更是困难,几十万国民党军对中央围追堵截。
能在中原战场吸引调动国⺠党军队的战略⾏动,只有依靠刘邓来完成。
在这种危急形势下,刘邓执⾏中央命令不打折扣,有再多的困难,还是毅然扛下了这副重担。
7⽉30⽇,他们即致电中央,“决⼼于休整半个⽉后出动,以适应全局之需。…… …… 故我不宜仍在豫皖苏,⽽以直趋⼤别⼭,先与陈谢集团成犄⻆势,实⾏宽⼤机动为宜,准备⽆后⽅作战。”
刘邓大家决心直出⼤别⼭。
这样做的⻛险很⾼,⼗⼆万精锐的主⼒很可能被灭。但是必须这样做,战略决策者,必须做出抉择,哪怕因此损失巨⼤,为了战略,牺牲局部。
虽万千⼈,吾往矣!
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处在刘邓的位置。
解放区遭到严重破坏,需要你带领部队深入敌后,调动敌人围追堵截自己,前后左右都是敌人。你能义无反顾的出发吗?
*、刘伯承给中央的复电上说:半个月内行动!实际上,不到10天部队就出发了。
解放战争终于打到了外线,严峻的局面得到了缓解。解放区有了机会休养生息。
东北发育起来了,华东解放区发育起来了。
一年之后,三大决战陆续发动。
解放战争迎来了胜利。
-- 千里跃进的过程 --
接下来,简单和大家分享一下千里跃进的过程。
刘邓大军不要后方,奋力向国统区挺进。后有追兵、前有堵截,天上还有飞机轰炸
第一个大困难就是黄泛区
从鲁西南到大别山,相隔千里,关隘重重,摆在刘邓大军面前的第一道难关,就是号称“死亡区”的黄泛区。
如下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