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6月,解放战争已经进入第2个年头,此时,经过一年的艰苦作战,解放军不但让蒋介石全面进攻的谋划彻底失败,而且,自身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战略反攻
因此,*审时度势,作出了“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域”的战略方针。随即,有了*谋划“三路大军成品字形阵势挺进中原,与国民党在中原争锋”的行动。
*这一天才般的战略规划,不但完全出乎蒋介石的意料,而且完全打破了蒋介石对于解放军的进攻规划。
因为,三路大军挺进蒋介石的腹心之地,核心受到威胁的蒋介石不得不调集大量用于进攻解放军的兵力。一时间,被调动和吸引的国民党军队高达90多个旅,完美的实现了“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域”的任务。
而奉命跳出解放区负责进攻中原的三路大军,分别为刘伯承、*率领的晋冀鲁豫*军主力,陈赓、谢富治率领的陈谢兵团,以及陈毅、粟裕率领的华东*军。
三路大军
当时,*的规划是,陈谢兵团挺进河南西部,陈毅、粟裕率领的华北*军挺进鲁西南,而刘邓率领的晋冀鲁豫*军主力,则直插大别山。
很显然,刘邓大军的作战任务最为艰巨。他们需要从华北地区的向南千里跃进大别山,是挺进中原的三路大军之中行程最远、环境最为恶劣,同时面对敌人围剿兵力最多的一支远征大军。
刘邓大军12万人千里跃进大别山,犹如一把尖刀,直刺国民党的心脏。刘邓大军一旦在大别山站稳脚步,那将意味着:
倚仗大别山有利的地势,解放军不但能够威胁蒋介石统治核心统治区域——江苏、安徽、浙江等地,而且,南京、武汉等重镇将在刘邓大军的兵锋之下。也因此,千里跃进大别山,也标志着解放军战略大反攻的序幕。
大别山
但是,远离敌后、在毫无补给的情况下面对敌人绝对优势兵力孤军转战,其风险之大可想而知。即便做出这一伟大战略决策的*,在分析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后的三种结局中,也做好了失败而返甚至全军覆没的思想准备。
为什么一定要冒巨大的风险千里跃进大别山?
原因其实并不难解释,一方面,位于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的大别山,正处于兵家必争之地——中原地区。而且,它还位于蒋介石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和长江中游重镇武汉之间,是天然的战略要地。
一旦占据了大别山,进攻可八面出击,让敌人自顾不暇,退守也可以倚仗大别山的有利地势,牵制敌人的大量兵力,让敌人如梗在喉。
而且,在大别山建立根据地,不仅可以占据大别山得天独厚的战略地位,拥有地利,同时,还有“人和”——大别山地区还是我党创造的老牌根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