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金帐汗国江河日下的时候,大多数鞑靼人,由鞑靼贵族兀鲁·穆罕默德挑头,在金帐汗国发生内讧时脱离蒙古,于明英宗正统三年(1438)在地下流淌着石油,地上流淌着伏尔加河与卡马河的区域里建立了喀山汗国。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导致了无尽的摩擦。15世纪末到16世纪中叶,信仰东正教的俄罗斯人同信仰伊斯兰教的鞑靼人之间连年征战,互有胜负,鞑靼人曾俘虏了御驾亲征的莫斯科大公,而俄罗斯人也曾经一度占领喀山城。直到1530年,第一位俄罗斯沙皇--伊凡四世的降生,这一僵持局面才得到改变。
伊凡出生时,千里之外的喀山王妃伊琳娜从梦中惊醒,惊魂未定的她对喀山汗说:“莫斯科出生了一位皇子,他有两副牙齿,一副会吃掉我们鞑靼人,另一副则会吃掉莫斯科公国。” 伊凡长到18岁时加冕为俄罗斯君主,并改称“沙皇”,莫斯科公国从此改称“沙皇俄国”。这位以暴戾和智慧著称的年轻人,被后人称为“伊凡雷帝”。正是他,宣告了俄罗斯与鞑靼之间百年战争的终结。
到了1552年春,伊凡雷帝更是往喀山城派遣官吏,俨然要把喀山汗国变成俄国的属地。愤怒的喀山人民先是驱逐了俄国走狗汗,然后关紧城门拒绝接纳伊凡雷帝派来的官吏。接着,喀山人推选一位勇敢的鞑靼王子叶底格尔作为他们的领袖。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喀山汗国进行了总动员。在叶底格尔的努力下,他成功地聚集了65000名士兵和100门大炮,含有30000名骑兵和差不多数量的步兵,许多乌拉尔河两侧的游牧民也纷纷前来助战。叶底格尔深知他的军队在*上不是俄军对手,他的计划是将他的军队一分为二,一半守卫喀山城,另一半在城外保持机动,只要能坚持到11月入冬,俄国人就不得不可耻地撤退,届时他再全军出击一雪围城之仇。与此同时,叶底格尔请求求援的书信像雪花一样飘到南方的克里米亚汗国的首都贝克奇萨莱。
1552年,22岁的伊凡以“保卫东正教”为名,亲率15万大军和150门大炮攻打“不信上帝的喀山人”,并在喀山城下同鞑靼人展开血战。6月26日,从南方启程的俄国远征军凭借雄厚的军力,在图拉城附近挫败了一支企图救援喀山的克里米亚军队。失去了牵制力量的伊凡雷帝终于放心地让他的大军向喀山汗国边境从容推进了。伊凡雷帝亲率主力部队沿弗拉米基尔-穆罗姆方向前进,另一支俄军沿梁赞-卡西姆方向前进,重炮粮秣皆由伏尔加河的纤夫运输。俄国人于8月23日抵达伏尔加河上游的军事基地,他们是在皮鞭的驱使下以每昼夜20公里的速度行进的。尔后,俄军部队以分批的形式鱼贯渡过伏尔加河,出现在喀山城下。
鞑靼人退回城内死守,伊凡雷帝下令坚壁清野,切断水源。然而十天、二十天过去了,鞑靼人依旧生龙活虎,令伊凡雷帝百思不得其解。最终一个鞑靼叛徒道出其中秘密:鞑靼人在城内的水塔下修建了一条密道,通往数百米外的喀赞河。伊凡雷帝立即下令炸毁水塔,然后对喀山城发起强攻。几天之后,喀山沦陷,伊斯兰学者血洒街头。鞑靼人历时百年建设起来的坚固城堡和清真古寺化为废墟,死尸发出的恶臭和血腥久久无法散去。俄罗斯人的这笔血债深深刻在了幸存者的记忆里,直到今天。
果然,在20世纪末苏东剧变的浪潮中,鞑靼斯坦最高苏维埃于1990年第一个通过了共和国主权宣言,两年后不顾俄罗斯联邦中央的反对,执意举行了“国家地位”问题的全民公决,宣布自己为主权国家和国际法主体。无奈之下,俄罗斯联邦与其展开了艰苦的谈判,最终双方于1994年达成妥协:确认鞑靼斯坦是与俄罗斯联邦联合的国家,给予鞑靼斯坦国家称号;而鞑靼斯坦则口头表示收回“民族独立”要求,只向俄罗斯联邦上缴百分之五的税。 如今俄罗斯境内的喀山鞑靼人、阿斯特拉罕鞑靼人、西伯利亚鞑靼人(其中混合了蒙古成分),是俄罗斯联邦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人数已经接近6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