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写过一篇文章《孔子周游列国为什么没有去秦国》,有网友留言说孔子也没有去过晋国,当时的秦国、晋国、楚国都是当时的大国,孔子去过楚国,为什么没有去其他两个大国。
孔子不去秦国的原因是孔子厌恶秦国的人殉制度,不愿意和秦国这样禽兽不如的国君为伍。晋国也是当时的大国,并且晋国当时还没有分裂成韩、赵、魏三个国家,晋国的土地包含了现在的河南、河北、山西大部分,孔子周游列国可以说是有绕着晋国的边界线走,但是没有踏进晋国。
晋国在春秋时期曾经是一个霸主,春秋五霸之一,晋国的历史虽然短暂,但是晋国在春秋时期的历史地位非常重要。
历史上把三国分晋这件事看做是春秋战国的分水岭,三国分晋这件事彻底让周朝的礼制崩塌。
周朝是一个建立在分封制上面的朝代,各个诸侯国都是源自周王室的分封,赵魏韩国国君原来都是晋国的臣子,他们把晋国的土地分成三个诸侯国,这本身就是严重的破坏礼制的行为,但是三国分晋得到了周朝的承认。
三国分晋是一个臣子长期执掌国家权力形成结果,源头还要从晋文公开始说起。
晋国在历史上就是一个内部斗争比较激烈的国家,晋文公重耳出走就是因为宫廷斗争太激烈,重耳的哥哥申生自*身亡,重耳为了活命逃出晋国流浪。
重耳在诸侯国之间流浪了19年,最后在秦穆公派遣的三千铁骑护送下,重耳终于回到了晋国,干掉了侄子晋怀公,夺取了晋国的宝座,开启了晋文公的霸主时代。
晋文公以后,晋国逐渐形成了赵、魏、韩、范、中行、智六卿轮流执政的政治格局,后来范氏和中行氏被消灭,到公元前453年的时候,只剩下赵、魏、韩、智四卿,其中智氏实力最强,也是时任晋国执政。智氏新任掌门人智瑶凭借强势地位,开始肆无忌惮地向其它三家索要土地,遭到赵氏掌门人赵襄子拒绝后,就联合韩、魏两家进攻赵氏,结果让赵氏暗地里联合韩、魏消灭了智氏,并瓜分的智氏的地盘和晋国的权力,实质上形成了“三家分晋”的政治格局。
晋国的几个大家族之间斗争很血腥,著名的赵氏孤儿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这个故事记载在司马迁的《史记》里面,后来也被搬上了舞台,京剧《赵氏孤儿》讲述了晋国权力斗争的一个片段:
战国时期晋国权臣屠岸贾与赵盾不和,屠岸贾遂设奸计*死赵盾全家三百余口。赵盾之子赵朔的门客公孙杵臼和赵朔的朋友程婴商议,一个*身成仁,一个抚养赵朔的遗腹子,他们设法得到别人家的一个婴儿,骗过了搜寻孤儿的屠岸贾的军队,公孙杵臼被*死,程婴和赵氏孤儿隐藏在深山。十五年后晋景公立赵氏孤儿,诛灭了屠岸贾的家族,到赵氏孤儿赵武成年后,程婴完成任务,自*身亡。
三家分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几家都是在晋文公在位时候起家,晋文公在公元前636年-前628年在位,赵韩魏攻灭智氏是在公元前453年、赵、韩、魏被周朝承认位列诸侯是公元前403年,晋静公被废是公元前376年。
在晋文公到晋静公这些时间里面,晋国都是处在一个严重缺乏礼制的状态。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孔子生活的时期晋国几大家族轮流执政,晋国的国君被架空,逐渐失去了权力。孔子最重视的是礼,孔子的人生目标就是:克己复礼。孔子怎么会去一个礼制崩塌的国家?
在《论语》里面有一个阳货和孔子之间的故事:
原文: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翻译:阳货想要孔子去拜见他,孔子不去拜见,他便送给孔子一头熟了的小猪。孔子打听到他不在家时,前往他那里去回拜表谢。却在途中遇见阳货。阳货对孔子说:“来!我同你说话。”孔子走过去,阳货说:“一个人怀藏本领却听任国家迷乱,可以叫作仁吗?”孔子说:“不可以。”“喜好参与政事而屡次错失时机,可以叫作聪明吗?”孔子说:“不可以。”时光很快地流逝了,岁月是不等人的。孔子说:“好吧,我将去做官了。”
阳货在当时的鲁国也是一个炙手可热的人物,是掌握鲁国权力的人,他去找孔子做官孔子都避而不见,这里面的原因还是阳货的所作所为不符合礼。
孔子当时的鲁国国君失势,季、仲、孟三家大臣掌握朝政,季氏在这三家中又是实力最大的一个。阳货是季氏家臣,应该说阳货也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人,阳货控制了季氏,其实就控制了鲁国朝政。
阳虎作乱,要取代季氏成为鲁国的掌权人,结果被三家大臣合伙打败了。阳虎逃走去晋国投靠了赵鞅,赵鞅和阳虎一样都是陪臣执国,孔子当然不可能和这样的人打交道。
孔子虽然四处游说去推广自己的治国思想,当官是实现孔子理想最有效的办法,阳货找孔子去做官在普通人看来是实自己理想的机会,但是孔子把不符合礼得来的东西看的一文不值。
孔子说过这样一句话: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不去晋国是因为晋国的礼制崩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