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陈情表的李密一般被当作是西晋人,但华阳国志里记载他早年多次出使孙吴,受到吴主的赞赏,而这个“吴主”一般被认为是孙权。实际上孙权去世的年份离西晋已经很近了,蜀汉灭亡时李密四十岁,而孙权去世时李密二十九岁,二者仅相隔11年。
朱然传里记载了这么一件事,说诸葛瑾、步骘、陆逊等人纷纷去世后,功臣名将里唯有朱然还在世,朱然这时患了疾病,病情渐渐加重,孙权“昼为减膳,夜为不寐”,派人给朱然送食物和药,每次都要亲自接见朱然的使者,“入赐酒食,出送布帛”。
如果只看后面的部分,那这段记载其实很正常,就是刻画孙权朱然这对君臣之间的深厚感情。但作者又刻意提到朱然病重时孙吴的功臣名将里只剩他一个还在了,说明孙权所不愿失去的不仅仅是朱然,还有和这些功臣名将们的共同回忆。
其实朱然病重时全琮还没有去世,朱然当时的官职是左大司马、右军师,全琮则是右大司马、左军师,这俩人就是吴国的左右护法,并且全琮也是孙吴的开国名将,还被后世认为是鲁王党的头号人物。但他和朱然在同一年去世,也就是孙权的回忆还有吴国的顶梁柱同时消失了。
全琮是孙权的女婿,连他都当上了孙吴军界的台面人物,说明满朝文武其实几乎都是孙权的晚辈了。孙权最后托孤给了诸葛恪、孙弘、滕胤、吕据、孙峻这五人,除了孙弘出身不明外,诸葛恪是诸葛瑾的儿子,吕据是吕范的儿子,滕胤是孙权的女婿,孙峻是孙权的侄孙,孙权的近臣里已经找不到自己的平辈人了。
在朱然和全琮去世的第二年,两宫之争由孙权自己画上了句点,太子被废,鲁王被赐死。孙权已经没力气也没兴趣再陪手下这帮大臣继续玩了。史通里记载孙权末年命令太史丁孚和郎中项峻一同撰写国史,但二人水平有限,等到孙亮继位后命令多位大臣访求往事,才得以开启修史工作。
在故人们纷纷离世后,孙权已经成了活在过去的人,这次草率的修史活动应该是他去世前的临时起意,目的是追思往日时光,结果到自己去世都没什么成果,变得没头没尾。
孙权的孤独在当时似乎是一件公开的事。三国志记载魏将王基担任安丰太守期间,吴国扬言要入侵扬州,王基却表示现在“陆逊等已死,而权年老,内无贤嗣,中无谋主”,孙权如果亲自出兵则会担心内部出问题,派遣将领出兵则旧将已尽,新将又不被信任,因而孙权根本出不了兵。连敌对的魏国的王基都知道孙权已经没有信得过的人,吴蜀则更不用提。
在以剧情刻画见长的真三国无双6里,一众历史武将的退场被认为是最具感染力的部分。曹操死前总结了自己一生的霸道,刘备诸葛亮向后来者传承了自己的意志,孙坚孙策周瑜还在一心挂念孙吴,就算是司马懿和司马师,也算是为司马家族的飞黄腾达贡献了自己的心血,唯独没有孙权去世的场景。
孙权原本就活得太长,以至于活到了一个根本不属于自己的时代,他所熟悉和引以为傲的人和事都已经作古,需要让史官访求往事来追记,他所留下的政权也很快变作一团乱麻,诸葛瑾、步骘、全琮、吕范等权臣的后人在一场场变乱中纷纷殒命。
在传奇模式的东兴攻防战里,作为孙吴守望者的丁奉在胜利之后,眼前浮现出了过去得孙吴诸将齐聚一堂欢声笑语的幻影,但马上又要面对故人已逝,自己孤身一人的现实。东兴攻防战发生在孙权去世的第二年,当时主政魏吴的司马师和诸葛恪一般被认为是孙权的晚辈,但司马师只比孙权晚死3年,诸葛恪只晚死1年,他们的活跃年份绝大部分和孙权是重叠的。现实中这个守望孙吴的人,其实就是孙权本人。
虽然这游戏里回避了孙权后期的昏庸事迹,实际上制作者非常了解这些事,在同一家公司制作的三国志14里,就专门在高平陵之变的剧本介绍中提到了孙吴朝堂的乱象。
在最新的真三国无双8里,魏蜀两国都描写了后期剧情,唯独吴国在合肥新城之战后就成为了完全的背景板。这大概是因为孙吴政权中后期的环境确实过于复杂,已经很难概括为“创业”、“北伐”或者是“生存”了,但制作者在处理孙权的结局动画时,对于孙吴朝堂和孙权本人心境的把握达到了相当传神的地步。
空无一人的大殿中,孙权独自坐在龙椅上打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