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一览表,科举制度分类及科目

首页 > 历史 > 作者:YD1662024-04-28 05:39:05

中国早期的选官制度

在中国古代早期,是贵族政治时期,这时候的官员继承采取世官制。到了战国时期,秦国为了在争霸战争中取得胜利,采取军功授爵制,对打破贵族血缘垄断有了一定作用,但是无法适用于和平时期。

汉武帝时,为了选拔人才,采取察举制。察举制分为常科和岁科,常科中,最重要的为孝廉;岁科中,最重要的为秀才。察举制在一定程度上强调德与才,有利于打破血缘垄断,加强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但是汉朝后期,豪强地主垄断地方人才推举 ,察举制不在适用。

科举制度一览表,科举制度分类及科目(1)

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了规范地方推举人才,采取九品中正制。专门设置中正官来评定人才,并且把人才分为了九个品级。实行该制度的目的也是为了得到真正的人才,但是后期被世家大族垄断,门第成为选官的标准。

科举制度一览表,科举制度分类及科目(2)

九品中正制的等级

2,科举制

(1)科举制的发展

隋朝,为了打击世家大族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废除九品中正制。隋文帝开始采取考试选拔官员,隋炀帝设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唐太宗时,增加了考试的科目。进士 、明经两科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武则天时,首创武举与殿试 。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北宋严格考试程序,殿试成为定制;严密考试方法,采取糊名法等;不断扩大科举录取名额。宋太祖还下令,考试及第后,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这样,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门生”。

明清时期,科举制走向僵化,实行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清末(1905),科举制度废除。

科举制度一览表,科举制度分类及科目(3)

清代科举考场

(2)科举制的步骤

童生试

分为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

乡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e)元。

会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

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对贡士亲自策问。录取者为进士,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科举制度一览表,科举制度分类及科目(4)

(3)科举制的影响

积极:遏制了士族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扩大了官吏的来源,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形成读书风尚,推动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儒家正统思想的强化,有利于中华文明的传承;促进了考试公平,下层人民提供参政机会,有利于社会发展;对中国高考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有重要影响。

消极:禁锢了读书人思想,缺乏创新;读书当官成为读书人的主流目标,严重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科举制度一览表,科举制度分类及科目(5)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