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遗址
迄今为止,陕西省境内共发现夏时期的遗存有10余处。
根据《尚书·禹贡》可以推断大禹治水的主要地区在陕西关中一带。
这里拥有丰富的水利资源和农业条件,适合人类定居和发展。
并且,《山海经》记载了大禹是黄帝后人。
根据炎黄同源学说,炎帝发源于姜水、即今陕西宝鸡,所以推出大禹发迹于陕西是靠谱的说法。
这一派的学者甚至认为夏人的发展轨迹为:陕西——山西——河南,一路走来,始终向东。
历经了四百多年后,直到夏桀被商人打败,夏朝才退出了历史舞台。
就在三派为夏朝的发源地争论不休时,本世纪接连取得的考古成果,发现的一些遗址让各种专家们大开眼界。
从这些遗址里出土的文物甚至可以用石破天惊来形容,让考古学家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夏朝的发源地究竟在何地。
首先,就是充满神秘和古朴气息的三星堆遗址。
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境内,距今有3000至5000年历史。
尽管大家所认知的传统夏朝发源地和三星堆位于不同的地理位置,但在文化层面,它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杨雄的《蜀王本纪》里有这样的记载:“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也,生于石纽。”
汶山郡是古地名,在今四川省汶川县境内。
如果真是这样,那夏朝的发源地应当在四川地区一带。
但是很多专家对此不认可,他们同样是依据古籍来进行反驳。
而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六国年表》里说“禹兴于西羌”,也就是说大禹是从西羌发展起来的。
虽然现在四川一带居住着不少羌族百姓,但是在《四夷传》中却把西羌的来历说的明明白白。
“西羌本自三苗,舜徙之三危,今河关西南羌地是也……夏、商、周之际,或从侯伯征伐有功,天子爵之,以为蕃服。”
这段记载无异是表明西羌是和夏商周并存的一个少数民族,而非夏人的祖先。
于是,专家们把目光投向了位于今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境内的良渚遗址。
良渚古城是目前中国发现的同时代最大城址。
它作为长江流域早期国家文明以及兴旺发达的水利系统让人看了后不由得叹为观止。
联想到夏朝的开创者大禹靠治水起家,有些人认为良渚遗址可能是夏人的起源地。
但是很快就有更多的质疑声传来。
首先,史学界公认夏朝发源于黄河流域,而非长江流域。
其次,大禹建立夏朝时大约在公元前2070年左右,而良渚遗址的存在时间距今有5300至4300年。
从时间上来看,良渚古城的建造者更像是三皇五帝时期的人物。
这时,一座气势雄伟的巨大城垣石峁古城,自黄土高原上进入了人们的视线。
它的城池如此宏大,面积相当于六个故宫。
这座矗立在陕西神木高原上的古老石城,被称为“华夏第一城”。
2019年9月,考古人员通过碳14年代测定,初步确定石峁遗址的皇城台的建造年代大约是在公元前2200年至1900年之间。
从城市的布局来看,这无异是一座王城。
国王居住在皇城台,周边有比较完善的军事工程设施。
《吴越春秋》中说:“鲧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此城郭之始也。”
而《淮南子》里则是给出鲧建筑城池的高度:“昔夏鲧作三仞之城。”
两者相结合,大禹的父亲鲧建造的中国第一城郭,正好和石峁古城对应了起来。
因此,有学者认为石峁遗址才是夏朝的发源地,甚至进一步认为这里曾是黄帝的都城。
同时有研究表明,石峁出土的牙璋被二里头所传承,成为夏朝延续的国之礼器,并一度沿用至殷商末期的三星堆文明。
随着大洪水的到来,滋润了含有大量腐殖质的陕西与河南地区。
更适合耕种的土地出现在其他地方,随之改写了华夏古国林立的政治格局。
以夏人为核心的族群纷纷进入陕西与河南地区,最终让启建立了强大的夏王朝。
而启建立的夏王朝,远比爷爷建造的北方霸主石峁古城更为强盛。
这样听上去,石峁古城作为夏朝的发源地,似乎是没有太大问题。
但是,有些学者认为,石峁古城是我国北方存在的规模和影响力超过夏朝的超强政权实体。
它并非属于三皇五帝所能管辖的地区性方国。
根据古线粒体DNA的研究显示,石峁人群与北方汉族的遗传关系更为紧密,这暗示了石峁人主体为本地的原著居民。
如果石峁是夏人的早期都城,就意味着方国时期的夏反而比中原五帝时期的都城规模更大,掌握的军事防御建筑技术和动员的人力物力也更多,这无异是件不可想象的事情。
因此,到目前为止,关于夏朝起源地的各种说法都缺乏确凿的历史证据。
夏朝的实际起源,仍需要考古工作者和历史学家寻找更为详尽的文物和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