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资治通鉴卷第二》中,对《求贤令》进行了全面复盘,短短百余字似乎揭示了秦国强盛的事实。究竟是怎样的一道诏令,让无数人才附庸在秦王之下?又究竟是怎样的解读让普天有才之士誓死跟随秦王朝?事实上,秦王朝先后经历了两次蜕变,在这两次蜕变中先后超越了自身极限和诸侯国极限,眨眼间成长为无法忽视的超脱存在。其一是《求贤令》,其二便是商鞅变法。今天,让我们就着这样的机会,来看看,影响秦王朝近半个世纪进程的《求贤令》,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神奇存在。
秦人两姓氏,人才显匮乏秦国在没有成为秦国之前,一直在给周王室养马。这似乎并不是一个非常光彩的职业,但在明朝之前的养马官是最为吃香的。养马在西周所占的分量与管火在夏朝所占的分量相差不大,是一个国家的根基。
面对敌人进攻,面对域外枭雄,没有好的战马始终处在下风。再加上古人没有火箭、飞船,战马成了最便捷的交通工具。(除了船之外)手握重权的嬴氏家族有了自己的谋略,毕竟遥望四海都是诸侯,为什么自己不能成为诸侯?尤其是:自己还掌管着周王室的马匹。
有了这样想法的嬴氏开始四下运作,托关系走后门也好,四处折腾也罢,终于有了自己的封地:秦地。
- 御敌有功,成为诸侯国
拥有封地,似乎并不是嬴氏最想看到的。因为封地和诸侯之间似乎还有很大差距。显然,嬴氏想进步,想谋求更大的发展。
万幸,嬴氏等来了一个战机:犬戎,一个无比强大的敌人,埋伏在周王朝的左右。
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克
这句话出自《后汉书》,其中高辛氏指的就是黄帝的曾孙。这是什么意思呢?犬戎作为一个外来物种,已经不知道存在多少年了,他从黄帝、炎帝开始就祸患中原,一直延续到了周王室。如此有生命力的一个蛮夷部落,在周幽王时期彻底爆发。犬戎来势很凶、很急,却被另一个更急的军团给拦住了。嬴氏迎难而上,直接和犬戎打了起来。对于犬戎而言,这仅仅是自己外出寻找猎物的一次历练;可对于嬴氏而言,却是自己唯一一次翻牌的机会。
- 嬴氏西迁,贤臣紧缺
上文讲到,最开始的嬴氏很忙,既要给周王室养马,还得抓紧备战,时时刻刻抵御犬戎。只不过,这一切都是值得的,而且效果很显著。在最开始的几年里,嬴氏占尽了风光,慢慢的受到周王室的重视,并且用有了自己的封地。
周幽王时期,嬴氏彻底成为诸侯,并且调遣到西部,拥有了自己的领土和至高无上权力。这是一件好事,天大的好事,毕竟从最开始的官职直接演变为诸侯,是一件不敢想的事情。
只不过,这一切表象之下,却有着嬴氏更为困惑的难题:嬴氏西迁之地实在是寸早不生,指望着这样一个鬼地方能诞生几个人才为嬴氏所用,实在是一件天大的难题。在绝境中找寻方法,似乎一直是咱们老祖宗所擅长的。因为在不久之后,《求贤令》将会横空出世,并且伴随着诸多贤能之士一股脑的奔向秦王朝。
《求贤令》颁布,民心振奋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
《求贤令》正式诞生,并且伴随着表面看起来弱小的秦王朝一股脑的出来了。在外人看来,这句话似乎没什么特殊之处,无非就是秦国想要挑选几位有识之士,想能与他们一同打理秦王朝。只不过,这仅仅是前半句,后面那句足以让无数人红眼。
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如果不明白什么意思的话,我们把上下两句话连起来看看:
谁能够出一些计谋让清王朝强盛起来,我将会给他官职并且分给他土地。这一点需要详细介绍:从夏商时期开始,土地问题就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甚至直到周王室分封天下,将土地分出去也是有着很大的不情愿和无奈。而秦王朝直接指出:但凡能够让秦王朝强盛的,都可以获得土地。这么大手笔的封赏,当真是第一次见。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更何况是给官位、给土地呢?
让我们接着往下看看,这个《求贤令》究竟描述了什么,又讲了什么事情。
- 秦孝公掌权,意识到人才的可贵性
秦孝公执政,并且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改革。在此之前,我们有必要详细介绍下:秦孝公是何方神圣。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这句话是不是很熟悉?没错。最开始就是描述秦孝公的话,并且出自贾谊之口。这就不难发现,秦孝公在历史上的地位以及史学家笔下的辉煌历程。
除此之外,《史记》的编撰者司马迁也曾经说过:稍以蚕食六国,百有馀载。司马迁作为汉朝的史学家,能够得出这样的结论,绝非易事。事实上,秦孝公不经意间的举动,正在慢慢改变秦王朝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