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汉景帝即将继位的时候,经过汉文帝20来年的“和平演变”,皇室的自身势力算是慢慢壮大了许多,但依然还没有到公然敢跟诸侯王、军功集团掰手腕的程度。时为太子的刘启为了给自己将来执政探路,首先自然是想要把自己父亲培养的势力全部争取过来。但是,一朝天子一朝臣,有些人他对老爷死心塌地,但并不见得对少爷也会死心塌地,于是刘启便广发“英雄帖”,其目的就是在试探这些人对自己的态度。
结果卫绾这个人毕竟是一个车夫出身,在政治上的敏感性和灵活度还是比较欠缺,因为过于执着于老爷汉文帝的心思,而忽略了少爷汉景帝的意愿。就他一个人没有去赴约,搞得汉景帝心里一直有点不踏实。
所以,即便是汉文帝临终前叮嘱过汉景帝,说卫绾这个人你可以放心使用,汉景帝依然把卫绾不冷不热地晾了许多年。
但好在卫绾能力上比较平庸,性格上却是一个真正的老实人,多年来随遇而安的表现,慢慢打消了汉景帝的疑虑。
可作为一个皇帝,汉景帝还是得小心行事,为了防止卫绾扮猪吃老虎,汉景帝便安排了那一场马车上的试探戏码,直到多方试探之后发现卫绾是一个真正靠得住的人,汉景帝内心才算是真正接受了卫绾。
然而,不管汉景帝父子多么对卫绾放心,卫绾的个人能力摆在那里,他并不具备当一个丞相的能力和资格。汉景帝后来为什么要把他推上了丞相之位呢?还是迫于特殊形势的最佳选择。
文景两朝,皇权对抗诸侯王和军功集团的最大助力来源于哪里?其实就是外戚势力,平定“七国之乱”后,算是暂时把诸侯王的势头压下去一大截了;汉景帝逼死军功集团的代表人物周亚夫后,也算是把军功集团给按下去了。这个时候,曾经的皇权助手外戚势力反而对皇权来说是一种威胁了。
这种情况下,周亚夫死后,窦老太太要安排自己的侄儿当丞相,汉景帝能答应吗?他心里在瑟瑟发抖,怎么可能答应呢?你窦老太太今天要求汉景帝死后把皇位传给弟弟刘武,明天又纵容姐姐刘嫖在宫中横冲直撞,窦氏家族显赫一时,朝中势力很多都得仰仗窦家的鼻息,这个时候你还想让窦婴成为百官之首,这么弄下去,这天下是姓刘还是姓窦呢?
所以,汉景帝随便找了个理由,说窦婴生性爱得瑟,不太稳重,所以不适合当丞相,明确地拒绝了自己的母亲。但是,你PASS掉了窦婴,丞相之位不能空着呀,你得找个能让你放心的人先顶上去呀。
已经多次经受住了考验的卫绾成了汉景帝的首选。能力不重要,重要的是卫绾能保证绝对忠诚地暂时帮自己占据这个位置。因为朝中的其他大臣还真不知道这么多年有没有暗地里投靠外戚阵容或者本身就是军功集团的人。
等到汉武帝继位的时候,一方面是他暂时拗不过窦老太太的背后操控,另一方面是他本身也不太喜欢一向比较阿弥陀佛的卫绾,所以便把卫绾的丞相之位给免了,让位给了窦婴。
但不管怎么说,卫绾是那段历史之中,比较少有的身居高位而得善终的大臣了,这也算是命运对其老实本分的最大回报了。
综上所述,卫绾之所以能够奇迹般地崛起,其实主要在于两个方面原因:第一是他呆在了正确的时间和正确的地点,也就是说,是那个特殊的形势成就了他;第二就是他凭借他安守本分、忠厚老实的秉性降低或者消除了皇帝对他的担心和猜忌,也就是说,是一种纯粹的信任成就了他。
关于卫绾的现实思考如果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和卫绾一样,出身一般,能力一般,那么究竟要怎么样才能谋得一个更好的发展呢?我想,这是大多数人所真正关心的问题。
一个相对平庸的人,往往最难做到的便是接受自己的平庸。
一个平庸的人如果不能接受自己的平庸,势必会强行逆天而行,一方面会把自己弄得心力憔悴,一方面会让他人感觉人心不足,时间一久,只能是把自己的人生之路越走越窄。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向卫绾学习,要明白即使漫山遍野都是娇艳欲滴的花朵,也不一定有一朵必然是属于自己的。如果我们生来只能暂时停留在某个平凡的岗位上,不要急躁、不要不满、不要怨恨,在我们自身无力改变的情况下,一定要认为所有的一切都是命运最好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