姨母帖
王体行书结体有六大特点:一曰多变。变化是艺术的生命,也是对行书的基本要求,故王羲之在《笔势论》中说: “若作一纸之书,须字字意别,勿使相同。”试观王体行书,相同的笔画有曲有直,相同的偏旁有宽有窄,相同的单体有疏有密,相同的字千姿百态,真正达到了“数画并施,其形各异; 众星齐列,为体互乖” (孙过庭 《书谱》)。二曰尽态。字形本来有大有小,有长有短,体态各异,天然不齐,一般书家喜欢 “小字展令大,大字促令小”,王羲之则据字遣形,曲尽其态,甚至予以夸张,使大者更大,小者更小,长者更长,短者更短,二者往往相差数倍,但它们同处一幅作品中时,却长短得体,大小和谐,显得天趣盎然。 三曰错落。王羲之认为行书要错落有致,“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王羲之 《笔势论》)。试看王体行书不管上下结构还是左右结构,都显得长短互殊,宽窄各异,大小不匀,对比很强烈。有的字本来左长右短,或上宽下窄,就因体赋形,表现出一种自然的美;有的字本身左右等匀,上下齐平,则或伸左而抑右,或收上而放下,有意打破其固有的均衡,但也丝毫不露人工斧凿的痕迹。这样就使得王体行书参差错落,主次分明,虚实相生,奇趣横溢。四曰欹侧。“欹侧”是王体行书表现得最典型、最充分的一个特点。王体行书的欹侧分左欹、右侧、上欹下侧和左欹右侧四种。左欹和右侧是字体向一边倾斜,有的是真正的倾斜,要靠在章法中上下字的反倾斜去“纠偏”,以形成千姿百态的动感;有的是“似欹反正”,即乍看上去好像是倾斜的,实际上却是正的,也就是唐太宗李世民所说的 “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上欹下侧和左欹右侧则是单体(局部)是斜的,整个字(整体)又是正的,主要靠单体向反方向倾斜来维持整个字的重心。尽管这四种的表现形式不同,但都是从险绝中求稳定,从动态中求平衡,以达到“奇宕潇洒,时出新致,以奇为正,不主故常”(董其昌 《画禅室随笔》)的最高境界。五曰洗炼。张怀瓘认为,行书“务从简易,相间流行”(《书断》)。也就是说,行书运笔速度较快,为了方便起见,在字形易识的前提下,可以省减其笔画。在王体行书中主要有省笔、代笔和合笔三种。所谓“省笔”就是省减某些点画;所谓“代笔”,就是用最简单的笔画代替局部繁多的笔画;所谓“合笔”,就是把两个单体中的两笔重合为一笔。通过省、代、合笔,使复杂的笔画变得简单,难写的变得容易,以增强行书的美观与流便。六曰假借。王体行书往往借用草书和楷书的结构法,因而楷行草互相错杂,如《快雪时晴帖》中,既有 “时、力、山”等一笔不苟的楷书,也有“顿、首”等龙飞凤舞的草书,行书中用草,可以增添其动势;行书中用楷,可以加强其静感。静中寓动,动中有静,才能产生异乎寻常的感染力。
孔侍中帖
王体行书用笔有六大特点:一曰变方为圆。在笔画转折处,楷书用折法,折以成方;王体行书用转法,转多成圆,且转中隐含折意,因而笔画圆健而富于弹性,给人以云卷霞舒的艺术感受。二曰变长为短。在所有笔画中,横、竖、撇、捺较长,点最短。王羲之常常把横、竖、撇、捺等长的笔画变为最短的笔画——点。删繁就简的结果,不仅使行书变得更美,而且书写起来也更加便捷流利。三曰变直为曲。行书贵在行气贯通,筋脉相连,如果有过多的横平竖直的长画摆在那里,最易截断行气的脉络。王羲之常把横画和竖画变斜变曲,这样,既增加了字的灵动感,又避免了 “截脉”。四曰变顺为逆。王体行书大多数字的行笔顺序是先左后右,先上后下,但个别字为了行笔的便利,改变了约定俗成的行笔顺序。五曰变断为连。所谓“变断为连”,就是把互相分离的笔画连接起来。王羲之有时用明连,即用有形的牵丝或游丝把笔画与笔画互相连接起来;有时用暗连,即靠无形的笔势使笔画与笔画互相呼应。纵观王羲之诸篇行书,我们不难发现王羲之更多的是用暗连,而少用明连,即使用明连,也只偶相引带,一篇传颂千古的《兰亭序》,只有“於、骸、流、足、丝”等少数几个字用牵丝相连,虽然如此,仍给人以此呼彼应、一气呵成之感。 六曰变同为异。变同为异包含同画异态与同画异法,所谓“同画异态”,就是相同的点画或长或短,或大或小,而形态不同;所谓 “同画异法”,就是相同的点画或藏或露,或方或圆,而用笔方法不同。通过同画变异,使笔画显得丰富多彩。
十七帖
王体行书章法亦有六大特点,来看看一曰自然天成。传世的王羲之行书摹拓本,除《兰亭序》是草稿外,其余都不过是亲朋好友间省疾问安的寻常尺牍而已,作者不假思索,信笔挥洒,因势变形,妙合自然。怀仁集《圣教序》细看每个字都很美,但整体却不自然。相反,《丧乱帖》、《孔侍中帖》并非每个字都美,但“因其体势之自然”,“尽万物之情状”,“与天地之化相肖”(王虚舟《论书賸语》),因而整个章法透露出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魏晋风韵。二曰首领尾应。所谓“首领”,就是首字领篇。戈守智 《汉溪书法通解》说: “凡作字者,首写一字,其气势便能管束到底,则此一字便是通篇之领袖矣。”试看王羲之行书帖中的第一个字大都写得字体稍大而笔画略粗,如《频有哀祸帖》中的首字“频”,《孔侍中帖》中的首字“九”,都比较粗重,确实起到了高屋建瓴、统领全局的作用;而帖中其他字的轻重疏密,体势意态,也与首字相谐调。“尾应”,就是尾字照应,一般人往往只注重首字领篇,却忽略了尾字照应。王羲之十分重视首尾呼应,尾字形态的欹正、节奏的快慢都力求与首字一致,如《孔侍中帖》首字“九”与尾字“报”眉目传情;《得示帖》首字 “得”与尾字 “首”顾盼生姿。所以张绅说: “古人写字,正如作文,有字法,有章法,有篇法,终篇结构,首尾相应,故羲之能为一笔书,谓 《禊序》 自 ‘永’ 至‘文’笔意顾盼,朝向偃仰,阴阳起伏,笔笔不断,人不能也。”( 《法书通释》)三曰和中有违。“和”就是和谐,就是统一; “违”就是违拗,就是差异。王体行书章法最突出的特点是“违而不犯,和而不同”。以用笔为例,一方面,像一首歌有一种音调、一幅画有一种色调一样,王体行书的每一幅作品都有一种统一的用笔基调; 另一方面,在笔调基本一致的前提下笔法又千变万化,如《兰亭序》的用笔或轻或重,或顺或逆,有中有侧,乍曲还直,极其丰富多采。又以风格为例,王羲之虽然早期、中期和晚期行书风格迥然不同,但每一幅作品的风格却是前后统一的; 在整体风格统一的前提下局部却不尽相同,如《得示帖》那么酣畅淋漓,而其中 “示、明”二字却显得雍容庄重;《何如帖》那么冷峻含蓄,而其中“迟、复”二字却有点神采外露; 《姨母帖》那么素淡古朴,而其中“奈、何”却显得泼辣豪放;《平安帖》那么真率自然,其中“想、悉”却显得姿媚妍丽。四曰虚实相生。一般人认为行书艺术是单靠有形的点画来表现的,其实,这是个误解。书法艺术的趣味在很大程度上靠虚的妙造。高明的艺术家都善于处理虚实的辩证关系,如《频有哀祸帖》笔画重而空白多,乃实中有虚;《二谢帖》笔划轻而空白少,乃虚中有实。《快雪时晴帖》第一行用笔皆重,独 “之顿首”三字轻,乃实者虚之; 第二行用笔皆轻,唯 “果为结”三字重,乃虚者实之。《姨母帖》字距行距中所留的空白都很少,却显得风神潇散,乃运实为虚; 《孔侍中帖》字距行距所留的空白都很多,却显得神采茂密,乃运虚为实。
兰亭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