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约704年—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唐朝时期的著名边塞诗人,祖籍渤海蓨(今河北省景县),后移居宋州宋城(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他是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朝中期名臣、边塞诗人。
高适早年求仕不顺,在长安未得到重用后,他曾北上游历燕赵地区,希望能从军边疆建功立业,但并未立即如愿。直到四十多岁时才通过科举考试,天宝八年(749年)进士及第,初授封丘县尉。随后他投身军旅,先后投靠河西节度使哥舒翰,任职掌*,并在官场上逐渐崭露头角,历任左拾遗、监察御史等职。
安史之乱期间,高适表现出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积极参与平叛战争,包括护送唐玄宗入蜀、讨伐永王李璘的叛乱以及解救睢阳之围等重大事件。战后,他历任多种要职,如太子詹事、彭蜀二州刺史、剑南东川节度使等,并最终入朝担任刑部侍郎、左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
高适早曾与李白、杜甫等人交游。高适的诗歌作品慷慨豪迈,真实反映了边疆战士的生活和战争情景,同时表达了强烈的国家忧患意识和个人抱负,因此与岑参并称为“高岑”,两人同属“边塞四诗人”之一,另外两位是王昌龄、王之涣。他的诗集《高常侍集》流传后世,为中国古典文学作出了重要贡献。高适于永泰元年(765年)去世,享年六十二岁,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忠。
出生家世高适出生于唐朝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他的祖父高侃是唐高宗时期的名将,曾担任安东都护,因生擒突厥可汗和多次打败高句丽而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开国公,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和声望。然而,到高适出生时,家境已明显衰落,不再享有昔日的荣华富贵。
高适的父亲名为高崇文,曾任韶州长史,但同样在他出生后,家庭陷入了困境。虽然家庭背景一度显赫,但高适的青少年时期却是在贫穷中度过,这对他的人生观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尽管早年生活困顿,但高适并没有放弃对仕途和文学的追求,最终凭借自身的努力和才情,在文学和政治上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成长经历约704年:高适诞生于渤海蓨(今河北景县),出身于曾经显赫但已没落的军人世家。
少年及青年时期:高适虽出自名门,但家庭境况衰败,他自幼便饱尝生活艰辛,却也因此养成了坚韧不拔的性格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理解。
成年后:他早年多次赴长安谋求官职,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成功,期间游历各地,增广见闻,磨炼意志,其诗歌创作也开始展现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和对边疆战事的热情。
仕途经历天宝八年(749年)左右:高适通过科举考试,进士及第,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
天宝后期:初授封丘县尉,后加入哥舒翰幕府,任掌*,随军参与边防事务。
安史之乱爆发(755年):高适积极投身于平叛战争,凭借其智勇和忠诚,逐步受到朝廷重用。
至德元载(756年):高适因护送唐玄宗入蜀有功,被提拔重用。
至德二载(757年):参与讨伐永王李璘的叛乱,因功升迁,之后在平叛战争中屡建功勋。
宝应元年(762年):高适在战乱结束后,历任多个地方官职,如彭州刺史、蜀州刺史等。
广德元年(763年)至永泰元年(765年):高适官至剑南东川节度使、刑部侍郎、左散骑常侍等要职,终老于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