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710-785年),字达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一生经历了唐朝盛世和安史之乱两个重要历史时期,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
高适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他的父亲高崇文是唐玄宗时期的一位官员。在家庭的熏陶下,高适自幼酷爱文学,尤其擅长诗歌创作。他的才华得到了当时著名文人王之涣、王勃等人的赞誉。
唐玄宗开元年间,高适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历任太子舍人、尚书郎等职务。在此期间,他积极参与政治活动,为国家出谋划策。然而,随着安史之乱爆发,高适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安史之乱是唐朝历史上一场规模空前的内乱,叛军攻陷长安后,唐朝政局动荡不安。高适因忠诚于国家,毅然辞去官职,投奔北方的抗敌势力。在战场上,他表现出色,参与了许多战役,赢得了将领们的尊敬。然而,在战争中,他的家人不幸罹难,使他备受打击。
战争结束后,高适重回长安,继续投身政治事业。他在政府中担任过吏部员外郎、考功郎中等职务,为国家选拔人才。然而,由于战乱的影响,唐朝政治逐渐腐朽,宦官专权,高适对此深感痛心。他在诗歌创作中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晚年的高适隐居在洛阳,与友人吟诗作赋,过着闲适的生活。他的诗歌以豪放、奔放著称,反映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然而,由于家境贫寒,高适在晚年也饱受生活的艰辛。最终,他在785年病逝于洛阳。
总的来说,高适的一生经历了盛世繁华和战乱动荡的两个阶段。他始终忠诚于国家,为民众发声,用诗歌记录了时代的沧桑。他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