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2年的3月26日,95年前的今天,也就是1927年的3月26日,位于世界音乐之都的维也纳,乐圣贝多芬离世。
在维也纳的中央公墓里安葬着几乎整部欧洲音乐史,有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等著名的欧洲音乐家,其中以音乐天才莫扎特的纪念版最为显眼,在莫扎特墓碑的左侧便是贝多芬。
在众多大师沉眠的公园里,但唯有贝多芬的墓碑与众不同,墓前花团锦簇,可见他对世人的影响之深。
贝多芬的墓碑
犹记得小学的墙壁上挂着的那些用于激励我们的伟人壁纸,上面有李白,有牛顿,还有贝多芬……。
以及小学六年级课本上的那篇《月光曲》,那是我们大多数第一次接触欧洲的古典音乐家和他的故事。
但那个故事的寓意是在教会我们:努力,勤奋,不想厄运屈服的勇气,以至于幼小的我们总是忽略了他的天赋。
有人说,贝多芬毕生追求的音乐境界,天才音乐家莫扎特出生时便已经达到了,意图证明在天赋面前,努力简直不值一提。
然而,只有站在这两个人的纪念碑面前,站在中央公园沉睡的大师之中,你才能意识到这句话有多离谱。
贝多芬创作时
贝多芬幼时在父亲的逼迫下开始练琴,想将他培养成莫扎特一般的神通,于是,他在父亲的逼迫下时常遭受打骂。
8岁时,他第一次登台演奏,却被父亲逼迫要自称6岁,只因为莫扎特是六岁时第一次登台。
而他的耳疾也是在幼时便初见端倪,但父亲只认为他是为了不想练琴而找的借口,从而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之后,在成长过程中父亲熏酒失去了工作,母亲病逝,作为长子的他不得不承担起照顾家庭的责任。
13岁时的贝多芬肖像
17岁时他第一次遇见了31岁的莫扎特,被莫扎特大加赞赏,也是从那几年后,他开始迅速崛起,成为音乐界的新星。
是的,贝多芬的音乐之路比我们想象中的要顺利,只是相较于莫扎特的耀眼,我们太容易忽视了贝多芬的天赋。
贝多芬和莫扎特都出生于音乐世家,但笼罩在莫扎特的阴影之下贝多芬,不禁让人有种既生瑜何生亮的悲哀。
可这种悲哀更多是来自于贝多芬的父亲,以及后人的眼中,而对于贝多芬自己而言,或许他并未如此在意,他所有的努力与坚持只是源于自己的音乐的热爱,而非战胜别人的想法。
所以晚年的贝多芬逐渐丧失了听力,却依然坚持创作,在双耳彻底失聪之后,通过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利用骨传导来听自己演奏的琴声,继续进行创作。
这一切的努力,与其说是源于对成功的渴望,不如说是源于对音乐的热爱。
在贝多芬57年的生命里,他终生未娶,却给世界留下了100多部作品,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
罗翔老师说过:“我们为什么要活在这个世界上?有没有一种信念,让我们为之生而为之死?”